典故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的父親阮湘圃,出身並不富裕,家境較為貧寒,但誠實守信,潔身自守,以守義明禮稱頌鄉裏。
有一天,阮湘圃要到鄉學去取一份盼望已久的信函,那是關於京中好友幫他聯絡到的可以繼續進京學習的機會的信函。阮湘圃起了個大早去縣城,一路上他猜度著,事情到底進行得怎麼樣了,自己是不是很快就可以上路進京,這不隻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馬上就快科考了,要是這次能夠有機會到京師去,那豈非省了不少力氣?阮湘圃心中焦急,腳下加快,不多久就來到要進縣城必須要過的渡口。這時候,阮湘圃才知道今天自己走得是多麼快。往日,他會恰好趕上每天渡口的第一班渡船,可是今天,那船上的艄公還在悠哉地收拾槳、舵、纜繩。阮湘圃也不禁為自己的心急感到好笑。他隻好在渡口邊走來走去,耐心等待著開船的時間。
就在阮湘圃好似遊戲一樣在岸邊的草叢裏踢來踢去的時候,一個重重的東西絆住了他的腳。他非但沒能把那個物件給踢起來,反倒被撞得腳趾生疼生疼的。阮湘圃俯身把濃密的雜草撥開,發現原來是個不小的包囊。他摸了摸,似乎硬硬的,打開一看,原來裏麵有許多白銀和一封公函。他頓時感到,這件事“上關國務,下係人民”,這時,渡船就要起錨了,可是阮湘圃決定在此等候。
時間一分一秒地悄悄溜走,阮湘圃看著渡口開往縣城的船一艘一艘地起錨,一艘一艘地靠岸。眼見著最後一班渡船也起錨開走了,可是仍不見有人來尋找丟失的包裹。阮湘圃的心也像漸漸西沉的落日,一點點沉了下去。就在這時候,他發現不遠處來了一個人,那人在岸邊尋覓了一會兒,然後好像很泄氣的樣子,接著,癡癡傻傻地盯著河水看了一會兒,就向河中走去,看樣子想投水自殺。阮湘圃趕快奔過去,一把把那人拽了回來,問他怎麼這麼想不開。對方回答說,自己是個差役,本來是要送一封極為重要的信函到省城府衙的,結果一時不慎,丟掉了裝有路費和信函的包裹。這樣不僅連累了自己,還連累了自己的上司,不如先死了好。湘圃趕快把包裹還給他,那差役看著有若性命失而複得的包裹,不知怎麼感謝阮湘圃,而阮湘圃不願留下姓名就告別了。
後來,阮湘圃的兒子阮元中了進士當了大官,一次督學浙中,巡察各地,來到了家鄉附近,就駐紮在紹興。就在這時,有一位家鄉老朋友,來拜訪阮湘圃。阮湘圃以禮相待。朋友見麵、寒暄敘舊過後,來人仿若不經意地問:“你還是那麼清貧嗎?”阮湘圃哈哈一笑,豁然答道:“我家本來就很貧寒嘛。”老鄉就勢拿出兩張紙說:“這兩張契約價值千金,現送給你老先生。賢侄已經在京中任職,怎麼也不可以……”還沒等那人說完,阮湘圃憤怒地批評說:“我平生就是以得不義之財為可恥,所以才一輩子貧窮,你為何不吝惜千金,無故酬謝我?你是不是有什麼事要求我的兒子!我的兒子受朝廷的恩惠,清正廉潔,還不能報答萬分之一,你能用這種手段來玷汙他嗎!你如果以禮相訪,我以禮相待;你如果以賄賂而來,你今天恐怕出不了我的門檻。”其人愕然,叩頭狼狽而逃。
解讀
“義利觀”是儒家最為精髓的思想,儒家最根本的主張是“以義統利”。孔子說“見利思義”,孟子說“先義後利”,均把義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能夠全大義,忘小利,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都能夠以大義自律自警,不因為一時之利而損長久之義,也是儒家“慎獨”思想的重要方麵。
阮湘圃能自覺地克製自己的物質欲望,在旁人不知的情況下,堅持義理,以收受賄賂為恥,正是重義輕利的最佳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