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我這樣的人還高規格接待,比我強的人就會蜂擁而至。燕王一聽有道理,就給郭隗搞了一個豪華住宅,用最高的禮節招待郭隗,這件事很快就傳出去了,果然來了很多人,這些人中間我們隻講一個,就是樂毅。樂毅是個軍事家,很能打仗,他到燕國以後,燕昭王任命他作亞卿。燕昭王找機會攻打齊國,這個機會等了很長時間等到了,就是五國攻秦。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87年。
[畫外音]五國攻秦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這一年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六十六年時間。秦昭襄王自恃實力強大而使用了帝號,激起了各國的不滿。於是趙齊燕韓魏五國合縱攻秦,最終迫使秦國廢除帝號,割地媾和,秦國遭受重大挫折。
五國攻秦的時候,齊國趁這時候把一個挨著齊國的小國,叫宋國給滅了。齊國滅宋早有野心,找不到機會,五國攻秦給他提供了一個機會。滅宋以後,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為宋國被齊國一家獨吞,引發了三晉,楚國,秦國都不滿意。燕昭王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所以燕昭王頻頻派出使者,五國之間也相互串通,聯合起來攻齊。而秦國當時的丞相魏冉也想通過滅齊得到一個商業中心,來作為自己的封邑。公元前284年,韓趙魏加上秦,燕五國攻打齊國,齊國被打敗了。打敗以後,其他國家都是割了齊國一塊土地就退兵了,隻有燕國窮追猛打,死活不撤兵,一直追到齊國的都城臨淄,把臨淄攻占了。攻占臨淄以後,樂毅把齊國的珍寶,把齊國宗廟的祭器都運到了燕國,燕昭王高興了,封樂毅為昌國君,讓樂毅鎮守齊國。樂毅在齊國一待就是五年,這五年期間,他改變了齊國的建製,把齊國的地方變成了燕國的郡縣,唯獨兩處沒有攻下來,一個是莒,就是今天山東的莒縣。一個即墨,就是今天山東的平度,其他地方全攻下來了。燕國滅齊整整五年,五年以後,齊國的田單用火牛陣把燕國人趕了出去。這件事情說明,燕國國君實際上非常糊塗,齊國被滅以後,誰是受益的國家?第一個是燕國,還有一個受益國,就是秦國。因為齊國是秦國一個強大的對手。齊國從此以後一蹶不振,最大的受害者是三晉。因為秦國攻打韓趙魏都麵臨一個問題,就是齊國的支持。齊國在這以後明哲保身,不再管了。秦國就放手打韓趙魏,最後秦國首先滅掉的也是這三個國家。韓趙魏滅了,燕國也就完了,所以燕王是沒有戰略眼光的一個國君,燕昭王滅齊實際上是削弱了自己。當然我們也不能全怪燕昭王,燕昭王這個分寸是很難拿捏的。如果打齊國不夠,齊國是個威脅,打得過頭,秦國又是個威脅,打得正好,很難把握。滅齊是雙刃劍,齊國被削弱之日,齊國也就快完了。齊國完了燕國也就保不住了,他看不到這一點,這是燕國滅亡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疲趙自弱。趙國受秦國的攻擊最猛烈,趙國是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是由於趙國的苦戰,才有了燕國和齊國的和平,趙國軍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護了燕國和齊國。換句話說,秦國的遠交近攻,攻的就是趙,趙國是以一國之力保護山東六國。但是燕國國君非常糊塗,長平之戰以後,公元前251年,燕國就偷襲趙國,導致趙國在公元前250年,249年,248年,連續三年攻打燕國,燕趙之間不斷的打。這讓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得不到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長平之戰以後,趙國最主要的,第一休養生息,第二廣交朋友,時刻準備秦國的再一次進犯。如果燕國的國君有戰略眼光,決不能在這個時候騷擾趙國,讓趙國得不到休息。趙國得不到休息,就會疲怠,最終會垮掉的。趙國垮掉以後,秦國的大軍就陳列在燕國的邊境之上了。所以看起來是疲趙,實際上是自弱。所以燕國的滅亡,原因不是荊軻刺秦,是另有原因。這三個原因我們都講了。所以說燕國的國君糊塗到什麼時候,他的都城薊被秦軍占領以後,他逃到了遼東,逃到遼東以後,燕王喜還覺得這件事是太子丹引起的,把太子丹殺了,想用太子丹的人頭緩解贏政的憤怒,讓燕國能夠苟延殘喘,作為國君,作為父親,無論哪一個角色,都不至於糊塗到這個地步。他覺得秦國打他,就是因為激怒了,他不知道秦國滅他是既定方針,是大勢所趨。所以,燕國的滅亡,也是咎由自取。贏政在滅了燕國以後,六國中間,就剩下了齊國和楚國,那麼下一步,他又會攻打哪個國家呢?請大家繼續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