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找到了另外一條記載,也是《史記》中間記載的。《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記載,“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它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它說有七十多萬人,這七十多萬人分作兩撥,一撥去“作阿房宮”,一撥去“作驪山”。這個“作阿房宮”跟“作驪山”是分開記載的,你可以見修阿房宮的人叫“作阿房宮”,修秦陵的人叫“作驪山”。所以,根據這一條記載,我有一種想法,就是我覺得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間凡是提到和驪山有關的人應當是特指修秦陵的人,不是指其他的,所以這個“驪山徒”既然有“驪山”兩個字,他應當還是指修秦陵的人。這就和前麵那個記載似乎有點矛盾,實際上就是說秦始皇陵在複土完成以後,有一部分人調過去修阿房宮了,還留下來一部分人繼續修秦陵,因為秦陵並沒有完全完工。這個沒有完全完工,我估計隻是指的秦陵的陪葬墓沒有完工,它還需要有人搞陪葬墓。這裏我們可以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今天去看兵馬俑,這是秦皇陵非常有名的一個陪葬墓。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都有秦俑,唯獨四號坑是空的,說明四號坑原來也是一個陪葬坑,隻不過因為突發事件導致四號坑沒有放秦俑。什麼原因?學術界現在說法不一。我倒比較讚成一種說法,那就是關東起義軍殺過來的時候,陪葬的工作就來不及再去細作了,所以唯獨這個四號坑沒有放任何秦俑就匆匆忙忙把它填平了。我估計就是秦始皇那個地宮上麵複土完成以後,還有一部分人在做皇陵的善後工作。如果這個說法能夠說得通的話,那就是秦二世二年皇陵的工程還沒有完。如果要加上秦二世的二年的話,皇陵的修建就達到了三十九年。所以秦皇陵的修建,我比較主張的是“三十九年說”。這是第一個問題。
[畫外音] 中國古人對於陵寢的修建極為重視,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更是要不遺餘力地修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下王國。曆經三十九年修建的秦始皇陵充分顯示著中國第一位皇帝生前身後無與倫比的萬千氣象。那麼修建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到底要動用多少人力呢?
第二個問題就是修秦皇陵到底用了多少人?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書記載一共有三處牽涉到修秦陵用了多少人:一條是我們剛剛講過的那個例子,“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是七十多萬人一部分修阿房宮,一部分修驪山陵,這是說修皇陵跟修驪山的總人數是七十多萬,這是一條記載;另一條記載也是《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它這樣說的,“及並天下,天下送徒七十餘萬人”,很多人引這一句話,說秦始皇兼並天下以後,弄了七十多萬人去修皇陵;第三條記載不是《史記》了,是另外一本書叫《漢舊儀》,在《漢舊儀》這部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句話說,“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記載是李斯帶了七十二萬人修秦陵。所以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個說法,說修秦陵用了七十多萬人。這個說法,我覺得是一個可以商量的話題,是不是修秦陵用了七十多萬人?按照這種說法,這三十九年每一年都是七十多萬人在那兒修秦陵,這可能不可能?我們可以算一算,在秦兼並六國之前,秦的主要人力用在幹什麼呢?用在兼並戰爭上。他不可能把幾十萬人都去修秦陵。我舉一個例子,秦滅楚國是先敗後勝,為什麼呢?第一次因為去了二十萬人打敗了,第二次去了六十萬人打勝了。你想想如果動用六十萬人打楚國打了兩年,還得用多少人為他們做後勤保障啊。當六十萬大軍去滅楚的時候,你還能動員七十萬人去修皇陵嗎?所以我覺得這個期間,就是在秦並六國之前用七十多萬人修皇陵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兼並天下完成以後,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有沒有可能動用七十多萬人去修皇陵呢?我們可以看看,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他做的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