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的國防縱深優勢,而小國隻要一個小時,摩托化軍隊就可以橫穿這個國家,而我們國家放開手腳從東部沿海跑到新疆,也夠你跑一陣的。有了這個國防縱深,就可以進行梯級防禦,這是得天獨厚的國防條件。再從經濟上講,大國的抗風險能力比小國強大得多,因為大國有遼闊的國土,有龐大的人口資源,內需能力很大,這都是小國望塵莫及的。所以真正經得起風浪的是大國,航母之所以威武,正是因為它的龐大。而這一切都是秦始皇給我們打下的基礎。再一個是製度,秦始皇不但給我們開創了遼闊的國土,還建立了完整的政治製度,這個製度就是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製。在這個製度之下,秦始皇完成了一係列的工作,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現了一個整體意義上的國家統一。而人類的政治製度不是哪一個人的獨創,它是一個民族曆史發展的必然,它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的。秦始皇創立的這個製度,給後人帶來了兩千多年來帝國社會的繁榮,同時又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製度的腐朽性也逐漸顯露出來了。這個製度最終是結束了,而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帝國製度的人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和秦始皇都是政治製度史上地標式的人物,他們終結了一個製度,也開創了一個製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延續了兩千多年,最終還是消亡了,那麼他創立的政治製度為什麼能被人們接受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這個製度本身有優越性;第二,是這個製度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那個社會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製度,或者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代它的製度。所以農民領袖起義成功之後,還是要當皇帝,劉邦、朱元璋不是還要當皇帝嗎因為沒有更先進的政治製度了。這是秦始皇不斷被人們提及的原因之一。

[畫外音] 王立群老師認為後世之所以不斷地提起秦始皇,原因之一就是秦始皇的貢獻。王立群老師還認為,後人提起秦始皇還與他本身的思想有關,這主要表現在秦始皇一生的活動中。而指導秦始皇行動的主要是法家思想。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君臣都認識到法家學說對富國強兵的作用,由此就形成了秦國以法家思想來指導治國的傳統。秦始皇耳濡目染,法家思想已經滲透到他的血液當中,所以從他統一六國到製定製度、政策,都可以看出他是篤信法家學說的。然而法家思想是唯君的,也是冷酷和冷峻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王立群老師認為秦始皇性格中的“暴”字就非常突出。這也是秦始皇被後世屢屢提及的原因。那麼王立群老師的這一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呢?

兩千多年以來人們不斷地提到秦始皇還有一個原因,表現在一個字——“罵”,叫罵不絕耳。人們總是咒罵秦始皇,我們從對秦始皇的罵聲中可以看出曆代文人、政治家,隻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時代不同,角度不同,對秦始皇的評價就絕不雷同,這是個規律。所以,今人評價秦始皇同樣是見仁見智。當然,對秦始皇的評價集中的焦點是三個問題:一個是焚書坑儒,一個是嚴刑苛法,一個是濫用民力。這三點都是應當有所分析的。比如說焚書坑儒,我們通過明、清一些學者的評論可以看出來,他們大多認為焚書坑儒隻是一時的行為,不是持續的,不是連續不斷地殺人。焚書首先是文化專製,這個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時的惱怒之下做的臨時舉動。就殺的人數來說,也不算最多吧,當然枉殺一人都是不對的。我們以前講呂後時講過,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十族,一次殺了837人,也沒有人說他是暴君吧。如果以曆代君王殺人多少定暴君,那就不止秦始皇一個;如果以修皇陵、修宮殿、濫用民力來認定暴君的話,沒有一個皇帝不修皇陵、宮殿的。我們聽說過慈禧的皇陵是花兩百多萬兩銀子修的,又拆了再重建,花了多少錢不計其數。如果用嚴刑苛法來評價皇帝是不是暴君,漢代整個承襲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漢惠帝廢除協書令,呂後時期廢除三族罪,最後是三族變五族,五族變七族,七族變九族,九族變十族,反而越殺越多,哪個朝代的法律不嚴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