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洞悉大局方能把握大局(1 / 2)

1?洞悉大局方能把握大局

為臣者光有匡扶天下的誌向還不行,還得要有本事,沒有點真本事,弱者不會趨附你,強者不會起用你,就連想樹個敵人恐怕都不容易,因為別人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裏。洞悉天下大勢就是一個做大事者不能或缺的真本事。諸葛亮青史留名,因為他在兩個方麵都把握好了大局。

第一是擇主。亂世出仕,核心問題是“擇主”。擇什麼主,是原則問題。當然要擇齊桓公、燕昭王式的英主,對方一要誌同道合,有澄清天下的誌向,二要思賢若渴,賞識自己,給予施展才能的天地。

諸葛亮27歲時,一些群雄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陶謙、張揚,在混戰中陸續滅亡;劉表,劉璋沒有滅亡,卻沒有前途。另一些則脫穎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另外有孫權。對於曹、孫,諸葛亮有能力到那裏謀得較好的職位,可是他不去,寧肯“不求聞達”。

例如對曹操。曹操是個大能人,精通謀略。行軍用兵,大略依照孫子兵法,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如神。他割據的起點不高,論名氣和實力,都無法同袁紹抗衡,最後卻是他成功了。他眼光遠大,挾天子以令諸侯,屯田積穀,倉庫充實,又善於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處四戰之地的兗州,周圍分布著呂布、袁術等五大割據勢力,從未受到聯合的包圍,反而把對手各個擊破。他以劣勢兵力,官渡一仗,把袁紹打得望風逃竄,從此天下無敵,眼看要統一北方。也許是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濫殺無辜,也許是看穿曹操挾持漢獻帝、包藏不軌的野心,諸葛亮沒有投奔曹操。

至於江東,這個政權久經考驗,擁有長江天險,得到一方民心,擁有大批人才,兄長便在那裏效力。然而諸葛亮也沒有投奔江東。晉人袁準講了一個傳聞,說諸葛亮為劉備出使江東期間,張昭建議孫權留下諸葛亮,諸葛亮不肯留,說道:“孫將軍可謂人主,不過觀察他的氣度,能重視亮而不能盡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鬆之以為,諸葛亮君臣際遇,可謂世間少有,誰能離間?連關羽都不肯背主,何況諸葛亮呢!裴鬆之沒有反駁孫權“不能盡用亮”。諸葛亮也許早在隆中就預料孫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東吳吧!

還有個劉璋,割據著長江上遊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嶺橫在北麵,三峽鎖其東麵,大雪山、夾金山阻其西麵,蠻障之地阻其南麵。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漢末太常劉焉來牧此州,既避世亂,又雄踞一方。劉焉死後,兒子劉璋據州自保,沒有多大的作為。對於行將被人所滅的劉璋,諸葛亮怎能看在眼裏。

沒有合適的,就繼續觀察等待。

他終於發現了劉備。劉備是個常敗將軍,眼下寄寓在荊州,是劉表的客軍。此人遠祖是中山靖王劉勝,到他這一代敗落了。劉備就學於名儒盧植,但不喜歡讀書,隻愛狗馬、音樂、華美的衣服。天下大亂,他乘勢而起,領兵救過徐州,代理過徐州牧,又丟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將軍,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他卻密謀殺曹操,奪了曹操徐州,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轉而投奔曹操的對頭袁紹。袁紹失敗後,劉備在北方無處存身,南下投奔劉表。

劉備屢敗屢戰,有股硬漢子氣概,從不服輸,胸襟開闊,寬仁大度,禮賢下士,善於團結部下,部下同他結為死黨。關羽被曹操所俘,大受優待,仍然伺機離開曹操,返回處境不佳的故主身邊。僅此一端,就可見劉備的籠絡人心,能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對士人號召力很大,為海內所畏懼,以致連曹操也對他說:“現在天下的英雄,隻有你我兩人。袁紹之輩,不足掛齒。”

至此,諸葛亮已對可能成就大業的諸侯觀察透徹,並基本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劉備。

第二是亂世之中他對天下走向的認識。

在茅廬之中,諸葛亮對前來相邀的劉備詳細分析了他眼裏的大局。

首先從指導思想講起。他指出群雄混戰的基本經驗,是依靠“人謀”取勝。當初比較弱小的割據勢力,依靠自身努力強大起來,原先強大的反而失敗了。袁、曹之爭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事件,曹操轉弱為強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回顧說:

“自從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比起袁紹,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然而終於擊破袁紹,轉弱為強,這原因不隻是天時,也是人謀。”劉備於是想到了自己,過去人謀不力,今後事業有成,也要看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