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把握大局不能忽略講操守、做實事(1 / 1)

9?把握大局不能忽略講操守、做實事

把握大局的為臣者自然屬於做大事的人,但做大事並不意味著可以做甩手掌櫃,更不意味著隻以操守要求別人。

做人要講操守,最聰明的做法是自己要能起到典範作用,別人才能服從你。要做到這一點,須要有紮實的本領和足夠的韌勁,才能聚沙成塔,才能做好自己的事。青春年少的範仲淹為達成設立的目標,曆練挫折,依然堅持不懈地苦心學習,不僅成了周圍人的榜樣,也練就了一身做大事的本領。

實踐出真知,一次親身的經曆所得到的經驗勝於一個個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範仲淹一生心懷天下,不論講學還是辦事都親曆親為,勤勞恭謹、一絲不苟,從而取得了人生勝局。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範仲淹被任命為譙郡(今安徽亳縣)從事,不久又升任秘書省校書郎。天禧五年(1021年),範仲淹監泰州(今江蘇泰州市)西溪鎮稅,後曆任大理寺丞、監楚州(今江蘇淮安)糧料院。在這期間,範仲淹雖官位卑微,卻處處以天下為己任,辦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

範仲淹監泰州西溪鎮鹽稅倉時,泰州一帶海堰年久失修,每年海浪襲擊,使農田大麵積被毀,老百姓流離失所。看到這種悲慘情形,範仲淹思緒翻滾,便向發運副使張綸上書,請求修海堰,保民田。張綸將範仲淹所言之事,上奏朝廷,並言泰州興化縣每次遭受的襲擊最重。於是,朝廷任命範仲淹兼任興化縣縣令,主持修築海堰工程。

範仲淹接到任命書,立即組織民夫開始修築海堰。不巧的是,動工的第一天便遇上天下大雨,使洶湧的海浪衝上堤岸,一百多民夫被海浪卷走,喪身大海。遇上這樣不吉利的事情,範仲淹一麵安慰死難者的家屬,一麵重新招集民夫。當時,迷信的老百姓說:“龍王發怒,堰不可修!”一時間人心惶惶,但範仲淹鎮靜自若,力排眾議,耐心勸說。朝廷聞知此事,也派使者來到興化,準備罷修海堰之事。淮南轉運使胡令儀非常支持範仲淹,上奏朝廷說:“海堰之事不可廢!堰成,則民安,利國利民。”在胡令儀的一再堅持之下,朝廷召回了使者,允許繼續修築海堰。

通過一年的努力,長達數百裏的海堰竣工了,從此泰州百姓再也沒有遭受海浪的襲擊,過上了平安的日子。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範仲淹的功績,紛紛改姓範,傳為佳話。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範仲淹的母親謝氏因病去世,範仲淹因母喪去官,寓居應天府。當時,樞密副使晏殊因忤旨被貶為應天府知府,晏殊早就聽說過範仲淹的大名,見其守母喪無事,便請其執掌府學,教授生徒,範仲淹接受了晏殊的請求。

自唐末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多廢,大宋王朝的仁人誌士為教化民風,每到一處往往興辦學校,晏殊、範仲淹無不如此。範仲淹來到學校之後,與生徒同甘共苦,甚至常常居住在學校中,顧不得回家。對於督學之事,範仲淹勤勞恭謹,一絲不苟,非常有法度。

除了嚴格要求生徒之外,範仲淹也非常愛護他們。每次為生徒出題目,讓其寫詩作賦,範仲淹必事先依題目親自寫詩或作賦,以試其難易,避免出現生徒作不出或者太易而達不到目的這種情形,充分體現了範仲淹作為一個教育家應有的風範。

就在範仲淹去官督學期間,他仍然不忘憂國憂民,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洋洋灑灑地寫了萬餘言上奏朝廷,大略雲:“孝者,天下之根本也,其孝不逮,豈可忠乎?所以臣冒哀上書言國家大事,不以喪母之痛而敢忘天下之憂。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去冗臣,遴選舉,敦教育,養將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無過,生靈無怨,以杜奸雄滋生。”

範仲淹的慷慨陳辭,被宰相王曾看到,感到非常驚奇,認為範仲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待範仲淹守喪期滿後,適逢朝中館閣缺人,晏殊沒有推薦範仲淹而推薦了另外一個人。王曾知道後,厲聲對晏殊說:“公明知範仲淹之才而不推薦,怎麼能這樣呢?我已將公所薦之人勾掉了,請薦範仲淹!”

晏殊見王曾這麼著急且愛才心切,心中生愧,聽從王曾的建議,推薦範仲淹就職,不久朝廷便任命範仲淹為秘書閣校理。在任秘書閣校理期間,範仲淹常常手執經卷,與諸位學者進行辯論,回答他們的質問,從不困倦,所講經義,甚為精當,人皆歎服。正如晏殊在推薦範仲淹時所說:“範仲淹為學精勤,屬文典雅,講習藝文,足不出戶,獨守貧素,儒者之典範也。”

範仲淹還常常以自己的俸祿接濟四方遊士,自己卻過著儉樸的生活,竟然使幾個兒子不得不共用一套禮服,輪換穿著出外。至於議論天下大事,更是言辭激切,奮不顧身,時人以為忠,甚至有人說:“大宋士大夫尚風節,乃範仲淹倡之也!”

沒有人天生就是做大事的人,那些眼高手底、做事不以操守為重的人,即使才高八鬥,也難成什麼氣候。結果證明,像範仲淹這樣為人做事,才真正稱得上高瞻遠矚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