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了君主的“王業”才有人臣的“事業”
為人臣者,無不想出人頭地,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處於“人臣”的地位,已經先天決定了你必須把自己的“事業”置於君王的事業之下。君主的“王業”有成,你的“事業”也就盡在其中了。
在管仲的銳意改革下,齊國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春秋前期的第一大國,稱霸的基礎已經奠定。
在爭霸策略上,管仲為齊桓公定下“尊王攘夷”之策。所謂“尊王”就是尊祟東周王室的權威。春秋前期,雖然周天子已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號令諸侯了,但名義上畢竟還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響還很大。齊國如想稱霸諸侯,就必須打出維護周天子的威信和地位的招牌,才能去號召和聯合諸侯。所謂“攘夷”,即驅逐夷、狄等少數民族的勢力。
當時,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和人口,連年混戰,相互兼並。北方和西方的戎狄趁機南下東進,南方的蠻族也試圖北上,中原各諸侯國受到嚴重威脅。“尊王攘夷”,即尊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以抵禦戎狄南蠻侵擾中原。
齊桓公對管仲的這個策略大加讚賞,認為是上上之策。這時,正值宋國發生內亂。宋閔公因戲弄大將,被南宮萬所殺。萬立閔公的堂弟子遊為國君。閔公的弟弟公子禦說逃亡國外,後來宋人裏應外合,殺了子遊,讓公子禦說即位,他就是宋桓公。
管仲獻計道:“宋國新遭南宮萬之亂,宋君地位未定。齊國可派使臣朝覲天子,請天子下達旨意,大會諸侯,立定宋君。”
恰巧此時,被冷落在洛陽一隅的周厘王即位。齊桓公及時遣使朝賀。齊國帶頭尊重周朝王室,承認他的天子地位,這讓周厘王非常高興,自然對齊的要求滿口答應,他下詔召集諸侯以承認宋國新君,而直接承辦者是齊桓公。
齊桓公約了宋、魯、陳、蔡、衛、鄭、曹、邾等國於公元前681年三月初一日到北杏開會(北杏在齊國西部,今山東東阿縣附近)。但齊國此時威望尚淺,實際到北杏開會的隻有齊、宋、陳、蔡、邾五國,魯國根本不理齊桓公這一套。五國的君主訂了一個盟約,規定今後要互相幫助,安定王室,抵禦外族。但北杏之會還沒有結束,宋國國君不願受齊桓公的領導,偷偷地先跑回國去了。
齊桓公欲伐宋,管仲認為,伐魯有其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於是,齊桓公以責問其不參加盟會為借口,親率大軍,直奔魯國,很快就打下了魯國邊境的遂城。
魯莊公害怕了,忙使人去齊國講和。齊桓公答應退兵,同時約請魯莊公到齊國柯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會盟。正當兩國國君在柯地歃血立盟之時,魯莊公的隨行人員、大將曹沫手持利劍,搶上前去,一把抓住齊桓公的衣袖,舉起寶劍,厲聲問道:“齊國屢次欺負魯國,搶走我國的汶陽之地。如果你們真心結盟,就應當先還我汶陽之地。”管仲挺身而出,說:“齊國可以和魯國以汶水為界!”齊桓公性命危在旦夕,也表態同意,曹沫這才收起寶劍。兩國國君歃血之後,齊桓公又與曹沫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