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心耿耿是獲得信任的首要條件
在中國封建社會,君臣一直是相輔相成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又必須通過臣輔來實現自己的統治。皇帝依靠宰輔治理國家以鞏固統治,宰輔則依靠皇帝的信任重用方可以施展才華以安居高位。
公元前201年,劉邦摧敗項羽,奪取天下,登上皇帝位,劉邦為了酬賞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文臣武將們,決定論功行封。然而,由於“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後來劉邦以蕭何功勞第一,首先封他為酂侯,食邑8000戶。同時,“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殊榮。劉邦對蕭何的封賞立即引起了他手下將領的不滿,他們喧然大嘩,憤憤不平:“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嚐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麵對這些有著赫赫戰功的將領們,劉邦說了一番既粗莽但又有哲理的話語。劉邦說:“諸君知獵乎?”眾將答曰:“知之。”又問:“知獵狗乎?”回答:“知之。”劉邦嚴肅地說:“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聽後,個個麵麵相覷,無敢再言。
劉邦對蕭何的行封與評價,是十分公允的。蕭何在輔佐劉邦定天下的事業中,確實建立了卓越的功勳。君臣兩人在創建和鞏固漢皇朝的過程中,一直相輔相成,配合默契。
遠在劉邦尚未發跡時,蕭何作為秦沛令主吏掾就多次周濟劉邦,脫劉邦於困境之中。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又佐劉邦起事響應,擁立劉邦為領袖。在近三年的反秦戰爭中,身為丞都事的蕭何不離劉邦左右,日夜操勞,謀劃軍務,督辦眾事,是劉邦最有力的輔佐之一。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帥起義軍攻占鹹陽,秦王子嬰投降。起義軍一入鹹陽,諸將就紛紛湧向秦府庫,掠取金帛財物,劉邦也被勝利衝昏頭腦,一頭紮進秦皇宮中,貪戀寶貨美女而舍不得離開。這時候,惟獨蕭何對金帛財貨不屑一顧,急忙趕往秦丞相禦史府,收取秦朝的律令、圖書和各種檔案材料,表現了一個政治家治國理政的遠見卓識。在隨後爆發的楚漢戰爭和劉邦初創帝業的艱難時期,劉邦之所以能夠對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多少、形勢強弱、民生疾苦了如指掌,並據此采取相應措施,全賴於蕭何這一及時收取秦圖書檔案之舉。
十二月,項羽率大軍打進關中,裂地分封,把劉邦封於西南巴蜀地區,為漢王,企圖將劉邦阻隔在封閉的山坳裏,使其無法進人中原與己爭天下。對此,劉邦非常惱怒,決心與項羽決一雌雄。手下大將周勃、樊噲等也主張與項羽抗爭。此時此刻,蕭何卻冷靜地分析形勢,對劉邦進行耐心地開導。蕭何說:“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即在漢中稱王,即使條件再差,也比白白送死好些。蕭何一句話,使暴躁的劉邦猛然驚醒,他忙問蕭何:“何為乃死也?”蕭何說:“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接著又為他分析了劉、項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的形勢,勸劉邦能屈能伸,不要急於與對方發生正麵衝突。應先屈居漢中,安撫百姓,招賢納士,積聚力量,然後以巴蜀為基地,伺機出師關中,逐鹿中原,與項羽爭天下。沉穩的蕭何經過耐心的勸導,使暴怒煩躁的劉邦鎮靜下來。於是,劉邦聽取蕭何的意見,並拜蕭何為丞相,率師人漢中。蕭何作為劉邦的得力助手,在關鍵時候為劉邦日後的勃興奠定了基礎,他明確提出了“收用巴蜀,還定三秦”的進軍策略。並協助劉邦,加以具體實施,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更深遠的一統天下的宏圖,為實現這一宏圖,除了自己兢兢業業地輔佐劉邦外,他還特別注意為劉邦物色智勇雙全的大將。蕭何通過與當時任小吏的韓信交談和接觸後,看出他的才能,並決計推薦紿劉邦。當韓信見重用無望、憤而出走後,蕭何便不顧一切,將其追回,並勸劉邦拜這位“國士無雙”的當時還默默無名的小卒為大將。劉邦相信蕭何的知人之明,便聽從其建議,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隆重地拜韓信為大將。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果然屢建巨勳,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