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善於避開君主的疑忌點(1 / 2)

5?善於避開君主的疑忌點

即使是明君賢主,對臣下、尤其有真本事的臣下也會存在很多疑忌。聰明的臣子要學會避開他的疑忌點,才能把君臣相得的局麵維持下去。

李靖雖然一直身臨戰陣,任職戎旅,但其政治才能早露端倪。在安撫嶺南時,李靖就展現出了政治家風範,隨後短時期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亦能迅速安定社會秩序,為政敏速有效。李世民即位後,便拜李靖為刑部尚書。貞觀二年,李靖又以本官兼檢校中書令,身居宰相之職。次年,李靖又任兵部尚書,以備出擊突厥。在這一時期,由於為相時間極短,李靖仍以軍旅生活為主。

貞觀四年,李靖大破頡利可汗,班師回朝後,唐太宗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主理政務。但李靖並沒有自矜軍功,放縱任為,反而謙虛恭敬,隱晦自己的治政才華。他每次參加宰相會議,總是裝出一副自己什麼都不懂的姿態,很謙虛地聽房玄齡、王矽、魏征等人議政,說起話來也故意結結巴巴,似乎不善言辭,與他在軍中的善謀健談判若兩人。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李靖深知自己當年不僅沒有參與李淵父子起兵反隋的密謀,反而曾經要向隋煬帝告發這件事,這不能不在唐朝兩代天子頭腦裏留下陰影。李淵曾兩度要殺他,都與這事相關聯。因此,李靖除了在戰場揮灑自如外,其他場合總是十分小心恭謹,唯恐留下不良後果。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前,曾向李靖問計,實際上是希望李靖站在自己的一邊。李靖本著疏不問親的原則,向李世民表示推辭。事後,李靖對此事也心存戒懼。

隨著軍功日重,李靖更怕功高震主,對自己的行為很收斂。唐太宗雖為一代明君,但為穩固統治計,對文臣雖能做到優待有加,放心任用,虛心納諫,胸懷寬大,但對武將中功高望重者則心存疑懼,時刻注意考察試探。如尉遲敬德,他雖一直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曾出生入死救過李世民之命,又在玄武門事變中立下首功,而且他性格粗率,毫無政治野心,對李世民忠心不二。但李世民對他卻總是放心不下,常加試探。一次,李世民說:“為什麼總有人說你要謀反?”尉遲敬德聽了非常委屈,氣極之下,大呼道:“我怎麼會謀反呢?”說完,脫下衣衫,露出身上道道傷疤,把李世民弄得很不好意思。

李靖對唐太宗的這種疑懼武臣的心理顯然是洞悉的,所以他並不以位居宰相自喜,而把自己的這方麵才華收斂起來。有時他還不得不以自晦來消除唐太宗的疑忌。如平定東突厥以後,禦史大夫溫彥博嫉妒李靖的功勞,誣稱其對部下約束不嚴,以致軍紀渙散,突厥人的珠寶多被亂軍所擄。唐太宗對李靖又打又拉,先是大加責罵,後又說要赦其罪而賞其功。李靖毫不辯解,竟自默認,還不停地頓首謝罪。事後,李世民發現李靖部下並無擄掠珠寶之事,很不好意思,對李靖說:“前次有人說愛卿的讒言,現朕已醒悟了,請你不要放在心上。”

盡管如此,李靖還是直接領教了唐太宗疑忌武將的厲害。但有這些疑忌,都因為李靖的恭謹而得以化解。在平定吐穀渾之時,由於李靖治軍嚴格,得罪了總管高甑生。班師後,高甑生便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一起誣告李靖企圖謀反。唐太宗並未因李靖有平吐穀渾之功、年事已高而對李靖釋意,便命法官按驗。其結果,當然又是子虛烏有。李世民這才放下心來,將誣陷者流放邊疆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