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善於為君王解決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1 / 2)

7?善於為君王解決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在君主麵前,為臣者最終還要靠本事說話——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你想到了,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解決了,你對於勵精圖治、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來說就是一塊天下至寶,他不信任才怪。

李悝為相國,準備對魏國進行全麵改革。魏文侯問李悝:“我一心想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總覺得收效不大,您認為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李悝回答道:“國家富強的路有千萬條,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還是發展糧食生產。民以食為天,要讓百姓吃飽,國家有餘糧,就必須想法多打糧食。”魏文侯又問道:“我正為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卻沒有增加,如何滿足人們的衣食,如何提高產量,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請問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李悝沒有立即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談起了自己微服私訪的事:“從國君您任命我當相國以來,我盡忠職守。為了了解民情,找到國家富強之法,我常常到民間私訪,和百姓一起種地,一起耕田,聽到不少議論。有的說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沒有時間生產,有的說賦稅太多,豐年都難維持溫飽,更不用說荒年了。他們要求適當減輕徭役賦稅,以便讓他們有時間生產,能勉強維持生活。國君您看,他們要求不多,可我們卻很少為他們著想。”停頓了一會兒,李悝轉入正題,他為魏文侯算了筆帳,“魏國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種的土地六百多萬畝。如果給種田人以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樂於耕種,把時間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細作,每畝地至少可以增收3鬥糧食,全國一季就可增產180萬石。相反,如果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每畝就不止減產3鬥。就是以這個數字計算,全國每季就要少收180萬石。一正一反,相差360萬石,更不用說徭役太重違誤農時導致的減產了。”魏文侯聽了連連點頭。

李悝最後說道:“要使土地多產糧食,使國家富裕也並非難事,辦法就是盡地力之效。這包括兩個方麵:其一,鼓勵農民勤勞耕作,適當減輕徭役和賦稅,給他們合適的利益,鼓勵他們在原有土地上精耕細作,提高產量。再讓他們開墾荒地,田間道旁的土地也利用起來,這樣,土地的耕種麵積還會擴大,增產糧食自然不在話下。其二,綜合利用。鑒於我國糧食作物比較單一和欠收、缺糧的形勢,我認為,一方麵應引導農民根據不同的地勢和土壤,選擇不同的作物,將麥子、豆子,穀子等兼種、套種,充分利用地力;另外,能種瓜的種瓜,會栽桑的種桑,善植麻的種麻,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力。”

魏文侯越聽越有理,深表嘉許,果斷決定讓李悝全權負責國內的農業經濟改革。李悝不負重托,立即著手起草文告,頒布國內各地,實行農業改革。為了增強改革實效,他經常親率官員驅車奔行於各地農村基層,進行督導、檢查。幾年下來,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農民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國庫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在改革過程中,李悝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糧食價格對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很大影響。糧食多了,糧價太低,使農民的積極性逐漸消失。用糧的也不愛惜糧食,糧食產量又下降了。遇到荒年、饑年,糧價昂貴,一般百姓買不起,沒有糧食吃,隻得四處流浪。於是,李悝又奏請魏文侯,實行“平糴法”,即把豐年和饑年各分三等:豐年分大熟、中熟、小熟;饑年分大饑、中饑、小饑。按照年成好壞,確定應納稅額和農民自留糧的數額,然後由國家平價收購。到荒年饑年時,再由國家平價賣出。這樣,好年景糧食大豐收,也不會再出現糧賤傷農的情況;遇到水旱災荒的年頭,也不致糧價昂貴,百姓買不起糧食。由於國家平價收購賣出,市場上糧價一直穩定,百姓不饑不寒,生活安定,國家賦稅收入也有了相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