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多往壞處算一點(1 / 1)

3?多往壞處算一點

實際說來,善算也不是什麼壞事,隻要不是總想從別人那裏算計點什麼,別人也不會防之如賊。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後,你處於峰口浪尖上,有至多的人在算計你,這時候恐怕最正確的算法不再是加法而是減法。

自古強臣的下場多是淒慘的。如果據此簡單的說高官顯位都是害人的,也會失之片麵。其實,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位置變了,地位高了,最易產生驕狂之心,凡事沒有了小心謹慎,問題便會油然而生。身處高位的人麵對的誘惑是最誘人的,意誌薄弱的人往往會因一念之差,從而走上看似美妙的死路。這就要求為人下者不僅要時時自愛,更要刻刻自省、自律,萬不可因一時的得意而放縱胡為,方可高枕無憂。

西漢顯貴最久的家族,非張安世莫屬。終西漢一朝,張氏家族屹立不倒,成為曆史上一個鮮有的特例。

張安世本是著名酷吏張湯的兒子,張湯死後,漢武帝憐其遭人暗算,便對張安世著意提拔,加恩眷顧。他曆仕三朝,深得皇上信任,雖是朝廷重臣,卻從不敢驕狂自恃,反是如臨深淵,凡事無不小心謹慎。

他的兒子認為他怯懦,張安世便開導他說:

“你的爺爺太剛則死,許多權臣又因野心太大而亡,這個教訓不能不吸取啊。我如此行事,一則為我,二則也為你們後代著想啊。如果身居高位,便意得誌滿,驕奢淫逸,四處張揚,那豈不是自尋死路嗎?日後你自然知道我這樣做的好處了。”

他確是一個有心之人,凡事都用盡心機,即使有的做得看似沒有必要,他也考慮再三,不敢疏忽。每當和皇上商量國政作出決定之後,他必稱病不朝,掩人耳目。一待政令頒布之後,他還故作不知地派人去丞相府探問詳情。如此一來,當真瞞過了群臣,沒有人知道他參與決策的事。

霍光死後,有人奏請皇上讓他接任大將軍之職。他得知此事,不喜反憂,向漢宣帝極力推辭。漢宣帝不準,他便勉強接受,卻從不以大將軍自居,為人處事倒比從前更加謙恭了。

有人向漢宣帝報告說:

“張安世辱沒大將軍的威名,實不堪任。有此卑微的大將軍,當是我朝的恥辱。”

漢宣帝痛斥了那人,正聲道:

“張安世掌大權而不攬勢,居高位而不顯揚,何人能及?如此大賢大德之人,朕最是放心,實是我朝的大幸。”

張安世身兼選賢拔能的大權,這本是能給他帶來利益的肥差,可他卻從不讓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薦舉的結果。有人聞得風聲向他送禮致謝時,他也拒不受禮,堅不承認此事。以至常有人誤會他屍位素餐,不任其事。

張安世對家人的要求尤其嚴格。兒子為光祿勳,他認為父子俱為顯貴,不宜同朝為官,便請求將兒子調離京城。他的侄子張彭祖曾和漢宣帝一起讀書,他的哥哥張賀對漢宣帝又有救命養育之功,張賀死後,漢宣帝追封他為恩德侯。張彭祖被封陽都侯,孫子張霸被封關內侯。對此,張安世多次謝絕,反複陳情,辭退不掉時,他便隻受其名,將俸祿上交國庫。

更為難得的是,張安世生活儉樸,夫人竟是親自紡織,家中仆人耕種土地,自給自足。他總是教育兒孫要戒除驕氣,不可恃勢淩人,如有犯者,他必親自動手,予以嚴懲。

如此經營,苦心孤詣,張安世富貴久長,禍事不招,自不能說是幸運的緣故了。

張安世的算法別具一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處在算人的最有利位置上,做的最多的卻是防人算,這也正是他的大聰明之處。就做人來講,這樣的城府於己有益、於人無害,再深一點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