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當進當退因時而動
鷹站立時雙目半睜半閉仿佛處於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仿佛處於病態,實際這些正是它們準備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聰明,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才能夠在力量不足時隱蔽自己,時機成熟時有力量擔任艱巨的任務。
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深藏爪牙,藏才隱智,讓曹操為之發怵,且最終把持了曹家天下。
公元201年,司馬懿20剛出頭,血氣方剛,初生的牛犢,朝氣蓬勃。而這時曹操已擊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手袁紹,統一了中國北部,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對司馬懿早有所聞,決定聘請為官。但司馬懿見漢朝衰微,曹氏專權,不願屈節事之,推辭說身患癱疾,不能起身,加以拒絕。曹操生來機警多疑,馬上意識到這個青年必是借故推托,而不應聘正是對他的大不敬,自然十分惱怒。於是馬上派人扮作刺客,穿牆越屋來到司馬懿的寢室,手揮寒光閃閃的利劍,刺向司馬懿。警覺的司馬懿覺知刺客到來,立即悟到這是曹操之意,於是將計就計,裝著癱瘓在床的樣子,毅然放棄了一切逃生、反抗和自衛的努力,安臥不動,任刺客所為。刺客見狀認定真是癱疾無疑,收起利劍,揚長而去。
盡管曹氏詭詐無比,但還是沒有狡詐過司馬懿,被這位青年蒙混過去。這一著使他不僅逃避了聘征,而且逃避了不受聘將受到的迫害。這一著,需要有在倉促間對刺客來意的準確判斷和當機立斷的決策,又需要臨危不懼、置生死於度外的果敢,真是驚險無比,常人難為。
司馬懿躲過這場試探後,非常謹慎而有節製地行事,但最終還是被奸詐而多疑的曹操察覺了,又請他為文學官,還厲聲交待使者說:“司馬懿若仍遲疑不從,就抓起來。”善於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判定,若再拒絕,定遭殺身之禍,隻能就職。況且此時曹氏專權已成定局,逐鹿中原已穩操勝券。
但曹操對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了驗證,便不露聲色地與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令他向後看,司馬懿“麵正向後而身不動”,被驗證果然有“狼顧相”。據說狼懼怕被襲擊,走動時不時回頭,人若反顧有異相,若狼的舉動,謂之為“狼顧”。司馬懿的“狼顧相”就是他為人機警而富於智謀、雄豪豁達、野心很強的表現。
加之曹操又夢到“三馬共食一槽”,槽與曹同音,預示著司馬氏將篡奪曹氏權柄。於是令曹操非常忌妒,非常發怵,因而他憂心忡忡地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一個甘為臣下的人,將來必定要壞你的事。”意欲除掉他,免得子孫對付不了。但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好,早已經離不開他了,不僅不聽父親勸告,還多方麵加以袒護,使司馬懿免於一死。
司馬懿敏銳地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忌,於是馬上采取對策。即表現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麻木不仁。而“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當牧之間,悉皆臨履。”完全一副胸無大誌、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的樣子。曹操這才安下心來,取消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以至於被這位年輕人放的煙幕所迷惑,再一次上當。司馬懿此計甚為巧妙。
司馬懿生於弱肉強食的時代,立身於相互傾軋的朝廷,因而使他的警覺和疑忌發展到如狼之顧的奇特程度。在曹操死後,他的顯赫地位鞏固之後,仍無絲毫鬆懈。當他征遼東滅公孫淵凱旋回來時,有兵不勝寒冷,乞求襦衣,他不答應,對人說:“襦衣是國家的,我作臣子的,不能賞與別人,換取感激。”他十分注意避嫌,以至於寧願士兵受凍也不自作主張發冬衣。他在晚年,功望日盛恭謙愈甚。他經常告誡子弟:“道家忌盛滿,四時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權勢,隻有損之也許可以免禍。”這種謙卑的言行,正是他“狼顧”般警覺的又一體現。
曹操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公元237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發兵叛魏,並自稱燕王。238年正月,司馬懿受詔率師伐遼。魏軍很快就拿下襄平,斬了公孫淵。接著司馬懿班師回朝。正在途中,三日內,連接五封詔書。等司馬懿趕回京城,魏明帝已氣息奄奄了,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托付於他。司馬懿痛哭流涕,受遺命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政,即日明帝故去。
曹爽是曹魏宗室,外露驕橫,內含怯懦,而且華而不實,這就給司馬懿造成了機會。
兩位輔政大臣,司馬懿德高望重,曹爽則年輕浮躁。輔政過程中,二人不斷發生矛盾,使曹爽對司馬懿非常忌恨。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親信擔任京城重要官職,而這些人大多是京城名流,外表風度翩翩,但不具實際政治才能。向來政治家引納名流,主要是提高自己的聲譽,而不是讓他們真正參政。曹爽卻不懂此道,結果隻是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這些人意識到司馬懿的才幹和資曆遠非他們可比,便想盡方法排擠他,於是由曹爽奏告小皇帝,說司馬懿德高望重,官位卻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應將他升為大司馬。朝臣聚議,以為前幾位大司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最後定為太傅。然後借口太傅位高,命尚書省凡事須先奏告自己,大權遂為其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