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功成之際正是身退之時
自古以來,功成身敗者比比皆是。其實這也是人的天性使然:苦吃多了、命賣過了,現在我要好好享受一番。但是,如果功臣所效命的君主並不這麼想,功臣的命運就危險了。而智者能夠及早看到這種危險,所以他能舍得炙手可熱的功名,退隱全身。
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0年),越王勾踐增調大軍持續圍吳。為了激勵全軍將士奮勇殺敵,勾踐詔示軍中: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生子者,歸養;有疾病者,給以醫藥治療。軍中聞令歡聲如雷,個個感奮忘死,拚死向前,軍威空前強盛。這樣,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越軍的強大攻勢下,勢窮力盡,退守於姑蘇孤城,再派人向勾踐求和,懇求勾踐像當年會稽被赦一樣,赦免吳王。勾踐不忍,有意準降。站在一旁的範蠡連忙勸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致有今日。現在天又以吳賜越,越豈可逆天行事?況且,大王早晚勤勞國事,不是為了報吳國的仇嗎?難道大王忘了昔日的困辱了嗎?”接著範蠡當機立斷,對吳使說:“越王已任政於我,使者如不盡快離開,我將失禮,有所得罪了!”說罷,他擊鼓傳令,大張聲勢。吳使知求和無望,痛哭流涕而去。
不久,越軍攻入姑蘇城,吳國滅亡。勾踐下令誅殺了奸臣伯嚭並派人對吳王夫差說:“寡人考慮到昔日之情,可免你一死。你可到甬東(會稽以東的一個海中小洲)一隅之地,君臨百家,作為衣食之費。”夫差對來人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候大王。”他難當此辱,悔恨交加,待來人退去,哭著對左右說道:“我深悔當初不聽子胥之言,死後還有什麼麵目和這些忠良之士相見呢?”於是用三寸帛掩住臉麵,拔劍自刎。
滅吳之後,越王勾踐率兵北渡淮河,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同時納貢於周。周元王派人賜勾踐兗冕、圭璧、彤弓、孤矢,命為東方之伯。當此之時,越軍橫行於江淮之間,諸侯見其勢大,盡皆悅服,尊越為霸,成為春秋、戰國之交爭雄於天下的強國。勾踐興越滅吳,報了會稽之恥。範蠡“苦身戮力”,與之“深謀二十餘年”,立有汗馬功勞,被尊為上將軍,功成名就。
但此時的範蠡並沒有被功勳榮譽衝昏頭腦。他居安思危,位尊不貪戀,以為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應該適時而退,他久隨勾踐,竭誠輔佐,然而在長期共處中,對勾踐的為人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在範蠡看來,在以往的艱難日子裏,勾踐身處逆境,吃盡苦頭,雖能忍辱負重,禮賢下士,辛勤工作,表現出英明君主的風度,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即“可與同患,難以處安”。在滅吳之後的一次慶祝勝利酒會上,群臣畢賀,頌讚君臣協力,國家萬福,“大悅而笑”。可是越王勾踐卻表現異常,時而“默默無言”,時而“麵無喜色”。眼光敏銳的範蠡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他料定勾踐為了擴展疆土可以不惜群臣的生命,如今謀成國定,也不願意就這樣返國和封賞功臣了。因此,與勾踐再相處下去,是很危險的。範蠡即定下主意,決心辭官隱退。在一次隨越王征伐途中經五湖時,範蠡乘此向越王告辭說:“君王好自勉之,臣不複入越國矣。”越王對範蠡的舉動感到非常意外,一時感情衝動,竟掉下眼淚,竭力說服範蠡改變主意,繼續輔佐自己,甚至不惜硬軟兼施地說,如範蠡能夠留下,願意“分國共之”,與其平分天下;若去,則“妻子受戮”。但範蠡不為所動,不久之後,即攜妻挈子,“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一時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