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靠寬厚大度撐起一片天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為什麼宰相的胸懷如此寬廣呢?因為他是一國中樞,有“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的職責,沒有胸懷和氣度便無法承擔這樣的重任。領導者都應該學習這種宰相氣度,才能更好地撐起自己那一片天。
戰國時趙國上大夫藺相如,在處理與廉頗的關係時,就是以寬厚大度、坦蕩的胸襟演出了一幕動人的將相和。趙惠文王時,曾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提出願以十五城易之,時秦強趙弱,大臣們都認為若答應,不可能得秦十五城,而不答應,秦則會舉兵相攻。此時,宦者繆賢薦其舍人藺相如出使秦國,結果,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後又隨趙王使秦,歸來後,被拜為上大夫,位在名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並宣言道:“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知後,則盡量不與他相遇,朝會時,也常稱病,不願與廉頗爭列上下。一次,相如外出,望見廉頗,便讓車躲在一邊避匿,他的門客們紛紛勸道:“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且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這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門客們答道:“不若也。”相如又說:“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番話傳到廉頗那兒後,廉頗深為內疚,立即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道:“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兩人從此情義篤深,為生死之交。
後世也往往有一些賢相良輔,能像藺相如這樣,不計個人私怨,置怨結歡,寬厚待人。唐朝的房玄齡與李吉甫都有類似的事例。
房玄齡任尚書左仆射後,曾大病一場,尚書省的郎官們要去探視,戶部郎中裴玄本說:“仆射病可,須問之;既甚矣,何須問也。”也就是說若房玄齡可痊愈,應去探望;若病重不堪,不久於人世,則不必探視了。此話自然傳到了房玄齡那兒,屬吏及賓客們都憤憤不平,要求房玄齡病愈上朝後從重處罰此人。但房玄齡卻對人們說:“玄本好諧謔,戲言耳。”房玄齡病愈後,立即到尚書省處理政務,他到以前,裴玄本忐忑不安,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殊不知,房玄齡升堂後,看到裴玄本,隻是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裴郎中來,玄齡不死矣。”
唐德宗時的宰相李吉甫為人公允、平和,在其早年,陸贄為相時,曾懷疑他與別人結為朋黨,貶其為明州長史。陸贄可謂一代名相,但性情剛直,以天下為己任,每每犯顏上諫,觸怒了朝中權要與德宗,被貶為忠州長史。時權臣裴延齡欲置陸贄於死地,遂奏請德宗,任命李吉甫為忠州刺史,他認為李吉甫曾被陸贄貶斥,結怨已久,肯定會設法加害陸贄。但李吉甫到任後,非但沒有加害陸贄,反而與之置怨結歡,人們無不欽佩他的氣量,而李吉甫也因此六年不得擢升。
還有一些宰相為了不計私嫌,雍容大度,幹脆不去過問怨嫌一方,以免自己把握不好,心存芥蒂。武則天時名相狄仁傑執法嚴明,剛正不阿,在地方和朝臣中得罪了一批人物。他在豫州刺史任上時,就有一些人上書則天,言狄仁傑之過失,極盡誣陷編織。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狄仁傑任宰相後,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名乎?”狄仁傑則答道:“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譖者名。”北宋宰相呂蒙正也有一段類似的軼事。蒙正仁宗時初為參知政事,入朝堂時,有一名朝士在簾內指著他悄聲道:“是小子亦參政邪?”呂蒙正佯裝不聞而過。同行的大臣馬上要讓人詢問其官位姓名,被呂蒙正製止。朝會結束後,同僚們仍憤憤不平,後悔為何不追究。呂蒙正則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複忘,固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時人皆佩服其雅量。
對於同僚間的是是非非,一些宰相們也能寬厚優容,處理得十分得體。北宋李沆,仕太宗、真宗兩朝,為參知政事,其為相,專以方嚴厚重鎮服浮躁,尤不樂隨意論他人短長。知製誥胡旦貶至商州後,久未召還。此人曾與李沆同為知製誥,聽說李沆任參知政事後,以啟賀之,並曆數前任宰輔,多言前任之不是,啟雲:“呂參政以無功為左丞;郭參政以失酒為少監;辛參政以非材謝病,優拜尚書;陳參政新任失旨,退歸兩省。”又極言李沆之才華,依附請托之意甚明。李沆見啟後,愀然不樂,命屬吏封還,且言:“我豈真有優於是者也,適遭遇耳。乘人之後而譏其非,我所不為。況欲揚一己而短四人乎?”終其為相,不肯擢任胡旦。
北宋還有一位宰相王旦,在這些問題上也把握得十分得體。王旦為相時,寇準為樞密使,凡中書有關樞密院的事,王旦都讓人送樞密院,一次,事情有誤,寇準即上告真宗,真宗責王旦,王旦即請罪,並不辯解,其屬吏亦遭責罰。不久,樞密院有事送中書省,亦有誤,屬吏拿到後欣然呈王旦,王旦並不上告真宗,隻吩咐:“卻送與密院修正。”寇準收到後,十分慚愧。還有一次,中書用印偶倒,寇準即要求對當事吏人治罪。他日,樞院印亦倒用,中書吏人亦請王旦要求治其罪,王旦問:“你等且道密院當初行遣倒用印者是否?”曰:“不是。”王旦曰:“既是不是,不可學他不是。”這種氣度在中國古代官場中是十分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