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明確到市裏來的幫忙,就是到區縣的鄉鎮村組,隨機查看,遇上問題就地解決。也可能是哪一地有急事,需要人增援,他就立即趕過去。
雖說各區縣的人對刺梨種植項目有所了解和傳聞,但具體操作起來,那些人卻是陌生的。宣傳容易,可要種植戶按照標準的規定去操作,他們未必願意。
對於種植,農戶們習慣了自己對勞作的理解,也是多年來都放任自家處理,對所謂的技術與要求,完全不屑於的。
如今,要求的標準高了,有些種植戶肯定不願意配合,覺得開荒窪地、整理地塊,不就是那麼一回事?
但開荒的進程,按照要求處理好地塊,對接下來栽植苗木是有利的,對苗木成活之後的進一步管理,也是有利的。
開荒時耕作精細一些,管理上就少要很多力氣,苗木的成長也會達到要求。這可不是隨意就能夠做的事情。
懷仁鎮的人如今有了經驗,特別是第二期開荒的種植戶,對開荒的土地非常精細,也使得懷仁鎮的第二期苗木成長比第一批要好,以後在掛果時,可能就會有更高的收益。
而在苗木栽下之後,要對土壤進行補救性措施,就麻煩得多。這也是長坪縣等地在實際生產上摸索出來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其實很寶貴,其他區縣的種植戶,完全可避開不必要的損失。
可在實際的工作上,王鑫、劉悌、龍成海等人傳回來的信息可見,這樣的技術要求,對新的種植戶而言,他們覺得小題大做,以為是產業局的人故意這樣,讓種植戶做多餘的事情。
情況了解,到市裏先見過王平江,溝通之後。產業局安排車,那邊也派出一個人出來,與楊再新這邊組隊。滿滿一車人,楊再新和新畦食品的兩人,加上產業局一人,另外有司機隨行。
原本準備給楊再新單獨安排一台車,楊再新給推辭了,沒有必要擺這樣的譜。過於擺架子,對鄉鎮幹部而言、對村裏種植戶而言,都不會留下好印象。沒有好印象,種植戶就不會聽你勸告或要求。
王平江自然不會強求,隻是要求楊再新到產業局來幫忙。長坪縣和懷仁鎮有石東富在家鎮守,具體的工作有龍將、龍利群等領導負責,楊再新留在懷仁鎮確實沒有必要。
王平江將情況和楊再新溝通之後,本想聊一聊關於楊再新入常的事情,但又覺得他來說,不是最好的人選。如果李善淮書記找楊再新聊聊,很可能楊再新更容易接受一些情況。
休息一晚,第二天早早吃了早餐,便出發。根據龍成海提供的信息,他們第一站往推進工作最差的柳東區。
柳東區的領導也很重視刺梨種植項目的推進,但柳東區離市區稍微近一些,挨著市區。這裏的人們對開荒勞作,已經不適應,心理上排斥這樣的勞動。
隻要有一些體力的人群,都喜歡到市裏去打短工,哪怕偶爾一周都沒機會上工,都情願留在市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