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策層麵,真正又本領的人還是比較普遍的。當然,所謂的磚家也有,那些都是嘩眾取寵,投機取巧,奸猾苟苟之輩。作為決策層麵,多聽聽來至於基層的聲音,對今後的決策會有更精準的判斷。
但是,這些人要處理的事務多,方方麵麵,而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比如說,要魏教授經常跑鄉村、進農戶,這也是不可能的。偶爾到基層調研,身邊都有隨行人員,下麵市縣鄉鎮都有接待陪同成員,能夠看到多少實際的東西?又能夠聽到多少基層的呼聲?
這些也是實在存在的現狀,決策層並非不知,可要解決這些問題,確實存在難以消除的困難。
做產業會讓一戶、一村、一鄉鎮、一區縣變得富裕起來,那是因為產業產出後帶來的效益。但更多的農戶在曆年來的產業發展中,都是一個從充滿希望到逐漸失望,最後失敗的發展過程。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鄉鎮推進開發產業時,隻看到某地的人做這樣的產業成功了,富裕了,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但卻沒有研究深一層次的東西,比如說生產環境、生產技術,特別是市場的需求量,沒有進行科學的評估與判斷,盲目地上馬、跟風。
等產業種植做起來後,市場的價格和需求以及跟之前不一樣,產出的產品沒有銷路和去向,自然這樣的產出就沒有什麼價值。對於種植戶、產業開發戶而言,投入不少,產出沒價值,損害的自然是他們的切身利益。
對這樣的損失,農戶是沒辦法承受的,以至於今後再也不敢有做產業的念頭。
楊再新提出的先研究市場,解決種植戶產出銷售問題,又在資金投入上,做好預先貸款,使得種植戶沒有了後顧之憂。這樣的產業開發,農戶當然積極參與。
在長平縣和橫折縣所做的刺梨果開發項目,兩三年來已經用事實證實這一點後,整個柳河市其他區縣的農戶,才會積極配合鄉鎮幹部推進產業開發工作。
楊再新講述近三年來,長平縣與新畦食品合作的種種做法,講述為了確保良果率在鄉鎮、村組和種植戶之間創建的互助、相互監督等措施。這樣的措施,從懷仁鎮開始做,然後推廣到其他鄉鎮,再推廣到長平縣與橫折縣兩縣。如今,整個柳河市在產業發展推進中,都認同這樣的措施。
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因為種植戶在產業發展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有了豐厚回報,才讓原本散亂的農戶們,肯遵守那種相互監督。
楊再新這次的發言時間比較長,前後有一個多小時。中途,也有提出問題的,楊再新簡短進行回答、解釋,然後繼續往下說。
等論述將近結尾,楊再新說,“我們在柳河市做刺梨果產業發展,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這一產業,目前為止還隻是我們一家在做。我估計,在一兩年後,肯定會有不少地方進行跟風。因為種植戶確實因為種植刺梨果而得到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