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下午,都在鄉鎮之間穿行,使得楊再新領略到台地與柳河市那邊的地理差異。同時,也看到台地之上,荒蕪的坡地特別多,目前耕種的土地,可能不到百分之十。
當然,如果這裏要發展什麼產業,這點土地就不算多。比如柳河市那邊,全柳河市都在種植刺梨果,集中起來的產量,就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額。
楊再新曾設想,到明年,柳河市的刺梨果全部瓜果,另外的區縣還沒到真正的豐產期。但即使這樣,加工刺梨果產品所需要的糧食,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數據。
這樣大體量的糧食,哪怕一半從國外進口,來回運輸的成本,都非常可觀。還有就是,國外對糧食產品的銷售,也會限額。凡海集團這邊激增進口,也會引發這方麵的競爭,使得價格上揚。
從凡海集團一開始規劃,楊再新與陳凡討論進口外國糧食之際,他就與唐慧琪、吳思靜談到這個問題。最好能夠在三五年之內,找到凡海集團自己的糧食基地,公司自己種糧,中出完全達到質量標準的糧食,如此,就可緩解集團的壓力。對於國際糧食市場而言,也不會有過多衝擊,更不會受到國內糧產的限製。
看著麵前的台地,這些山坡平緩而厚實,荒蕪雖廣,但以前也是耕地啊。隻要開發出來,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耕作,產糧方麵應該合規。等有了產糧,可將這些產糧抽樣送到國外去進行檢測。
國外對食品安全特別嚴格,特別對化肥、農藥的殘留,標準與國內相處巨大。但隻要達到標準值,國外市場也不會排斥他們的產品。
國際上,更加側重於規矩在線,規矩擺在那裏。大家在規矩麵前,一視同仁。隻是對破壞規矩的人,會有排斥與反對,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好這樣大家認同的規矩。不讓規矩成一紙廢文。
國內就不同了,是特層們的話語權,專利權,對底層根本就沒當人待,僅是對方牟利的工具而已。但在輿論上、宣傳上,他們卻偏愛舉起大義之辭,自作聖人,還有太多的萬事不肯經過腦子的群體,為之鼓噪、叫好,儼然若勇士。悲哉。
楊再新對這些人的習慣和那些藏在背後推動這些東西的群體,也是很有怨氣,隻是,他也不可能站出來說什麼。隻要新畦食品和凡海集團能夠保住自己的底線,便已經不錯了。
看著眼前的坡地,到底適合不適合種植優質糧食?這個必須要深入研究,不能隨意決策,想當然。對心中的想法,楊再新不會跟其他人說,最多就是與唐慧琪和吳思靜討論,會暗中先做大量的工作,確定可行之後,才會與何治落實。
當然,僅僅是嶺上縣這些土地的耕種,收成的規模還是太小,這不是楊再新的意願。實際上,在北方或華中,都有大量的平原都地,在高原上也有廣袤的土地,但真要做到優質生產,那些長期耕種的土地,得需要進行多少年的水土護養,才會產出合格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