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重生卷 第一百九十八章 橡皮泥同手的關係
都市重生卷 第一百九十八章 橡皮泥同手的關係
劉俊的奧迪在前麵開路,楊中平的奔馳居中,賈銘世殿後。緊跟後麵的還有電視台的新聞采訪車。
不到20分鍾,就逼近三水市市境了。賈銘世打了胡晨山手機:“晨山你到了嗎?我們就不下車了。見了我們的車,你就在前麵走吧。”
胡晨山說:“行行。我已看見你們的車了。”
賈銘世說:“我也看見你了。那就走吧。哦對了,你準備筆墨紙硯了沒有?”
胡晨山說:“都準備了。我深更半夜買的,送到村裏去了。”
“怎麼還有輛警車?”賈銘世問。
胡晨山說:“我想路上方便些,怕堵車。”
賈銘世說:“晨山,這些細節問題,其實是大事,你得先同我說說。”
胡晨山有些為難了,說:“對不起,三哥,我事先沒多想。那就讓警車別走了?”
賈銘世說:“別越弄越複雜了,就這樣吧。”
賈銘世剛打完電話,手機又響了。
“銘世嗎?”沒想到是楊中平打來的,“我們是去調查研究,怎麼搞成鬼子進村的架勢?”
賈銘世忙說:“我剛才已經批評過晨山同誌了。他說明了情況,最近這邊好幾處修路,很多車輛分流到這邊來了,老是堵車,所以才安排警車開路的。”
楊中平語氣不溫不火,分量卻也不輕,說:“銘世啊,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啊。”
“是是。今天情況特殊…情況特殊…”
行車約一小時,到了一個叫杏林村的地方。地名並不符實,不見杏林,卻是漫山遍野的棗樹。村幹部早迎候在村口了。楊中平下了車,先同村幹部握手,再同胡晨山和周瑋文握手。
正是棗花季節,涼風吹過,清香撲鼻。棗林深處,農舍隱現,雞鳴狗吠,聲聲入耳。
楊中平興致勃勃,雙手叉腰,環顧四野,說:“多好的田園風光啊!這讓我想起了兩句古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銘世,這是王維的詩吧,是不是?”
“楊部長真是詩書滿腹啊!”賈銘世隱約記得這好像是孟浩然的詩,隻好如此含糊了。
村幹部帶著領導同誌走了一圈,然後到村委辦公室坐下來。
村支書是位精幹的年輕人,彙報情況條理分明。楊中平聽著很是滿意,說:“好啊,俗話說得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村支書、村幹部,代表黨和政府形象啊。實踐證明,你們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可行,效果很好。看著你們這成片成片的棗林,我對農村工作充滿信心。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啊!我建議,新安市委和三水市委要進一步總結這裏的經驗,一定要突出組織建設促進經濟建設這個主題。”
賈銘世馬上表態,說:“我們一定組織專門班子,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把經驗總結好。像杏林村這樣的典型,三水市還有很多,這個村是比較突出的代表。”
楊中平問:“晨山同誌,像杏林村這樣的棗子村還有多少?”
胡晨山說:“三水市總共35個鄉,東邊這9個鄉,戶戶栽棗樹,村村是棗林。”
“這9個鄉,棗子已成了重要經濟支柱。”周瑋文補充道。
楊中平聽罷,眼睛放光,撫掌道:“好啊,好啊!這個我說呀,三水經驗,要突出棗子開發,這應該說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果嘛。我看思路越來越明朗了。銘世同誌,劉俊同誌,晨山同誌,瑋文同誌,你們要好好總結啊!”
一行人走起來看似陣容隨意,其實自有規矩。楊中平的右手邊是賈銘世,左手邊是劉俊。胡晨山和周瑋文隨後,也是一左一右。周瑋文也許性子太急,走著走著,就會走到前麵去,湊在楊中平麵前說幾句。他馬上又會發現自己不對勁了,忙退了回來。可過不了多久,他忍不住又走到前麵去了。
楊中平突然萌發了新靈感:“對了,我有個想法。典型越具體越好。我建議你們就抓住這個村,把它的經驗總結透。這個這個叫杏林村吧?我看改個村名吧,就叫棗林村。”
樹先進典型似乎有個規矩,就是總樹基層的好人好事。下級同上級的關係,近乎橡皮泥同手的關係。橡皮泥你想捏什麼就是什麼,越是基層,越是好捏。
改村名可是個大事啊!賈銘世帶頭鼓掌,說:“楊部長,我用老百姓的話說,全村人托你洪福啊!你能不能為這個新生的棗林村題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