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後,泰山腳下來了一群群的武林人士,或道士,或尼姑,或勁裝短打,或佩長劍,或者騎俊馬,或行路,互相遇見均冷冷相對,也不互相打招呼,隻是默默地往泰山上走去。
到了午後,泰山之巔玉皇頂彙聚了多達二三千名武林人士,這些武林人士來自於不同的門派,每個門派高手精英盡出,在本派掌門的帶領下參加泰山派召集的武林大會,商議最近武林中發生的一係列怪事的應對之策。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是曆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大明洪武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這裏是曆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玉皇殿前有一片空地,地麵上鋪就著大塊的磚石,十分平整,占地約二三廟,是曆朝曆代朝庭封禪時文臣武將站立之地方。如今,這處空地用石灰粉劃成一個個的長方格子,各門派門下弟子均站在各自方陣中,各自方陣前均有一名泰山派弟子引導照應。另外,泰山派還邀請了一些小的門派,這些小門派的掌門坐在台下方陣前的大椅上,其門人弟子聚攏在旁,這些小門派的衣著神態年紀各異眾武林豪傑占據三塊方陣的位置,混雜在一起。
各派掌門則坐在緊挨著玉皇殿大門下的木台子上,木台子高達二米左右,刷以紅漆,精工細作也有一番特別的氣派,台子上放有二十多張大椅,這是給參與武林大門的各派掌門坐的,大椅前有一排長桌,桌上放滿了時鮮水果,茶茗以作招待,每位掌門左右均有一名長相俊美的泰山派下級弟子侍奉著。各派掌門已被引入座位坐下了,少林派掌門了無主持,武當派掌門清空道長,峨嵋派孤空師太,崆峒派青川子,華山派掌門趙二毛,恒山派掌門妙妙師太,衡山派掌門呂相儀均已入座,個個神情肅穆,有時還互相瞪視著。
午後不久,泰山派潘掌門在一陣鼓樂齊鳴聲中招搖出現,隻見他長須飄飄,精神矍爍,眼神溫和,臉上還掛著一副樂嗬嗬的神情,身後跟隨著三十多名身著上好衣衫的泰山派弟子,個個長劍執手,神情恭敬地跟著潘掌門後麵,連行路步筏身高也一致,不過,隨著潘掌門坐下之後,就整齊地護佑在左右,眼神凜冽的看著正前方,一副目空一切的神情。
泰山派掌門年紀六十出頭,人稱一劍無痕的潘吉峰,年少時已執掌泰山派,此人雄才大略,門人弟子眾多,個個劍術超群,短短幾十年,已把泰山派經營成為武林中數一數二的大派,在武林中威望很高,也善於團結一些江湖門派,不與人輕易衝突,遇到紛爭先是洽談,如果談不攏再派頂尖高手應戰,如此一來,避免門下弟子受折損,盡最大可能保存了本派實力,所以天下武林門派中就數泰山派最為勢力強大。
台上台下各派武林人士均被泰山派掌門的誇張氣勢所震動,本來還喧囂不已的眾人一下子不再吱聲,齊刷刷的往台上瞧去。隻見泰山派潘掌門一臉笑容的團團作揖,與遠道而來的各門各派掌門打著招呼,眾掌門雖然不滿於泰山派的誇張招搖,但依然恭敬還禮。畢竟泰山派在此人的帶領下已成為武林中數一數二的大派,聲望之高,氣勢之壯,已能與幾百年來一直是武林中泰山北鬥的少林、武當分庭抗禮。他的其武學造詣極為不凡,內功與劍法更已練至化境,江湖中能接得上一招幾式的已不多了。
寒暄過後,泰山派潘掌門也不客氣,大喇喇的往台上正中的那張大椅上一坐,神情恢複倨傲之態,左右侍奉的弟子連忙恭敬的斟上茶茗。隻見他喝了兩口後,又伸手抓過一隻蘋果也不在乎台上台下幾千人武林豪強盯視的眼光就猛啃了起來,一副俾倪天下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