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騷”,文中對他言行舉止的描寫,很多處確實符合將軍言行舉止的習慣,特別是符合年青時期的將軍的習慣,比如說言辭簡潔、喜用敬語、深諳紆回式的勸說技巧、常說些帶有曖昧歧義的話可他自己卻不自知,等等。
2、《當悶騷遭遇傲嬌》的第二男主角“安納斯塔西亞·芝諾埃爾利卡”的屬性為“傲嬌”,性格高傲蠻橫、刁鑽任性,出口時常不留情麵、一針見血,酷愛用譏嘲的語氣開展毒舌攻勢;會多國語言但最精通漢語,其次俄語,罵人時偶用中國各地方言:這跟司君安的性情癖好、語言能力完全符合。
另外,文中的“安納斯”的毒舌吐槽,起碼一半以上,是司君安曾經親口說過的,這一點,“緋姑”在初審時就提出來了,並批示道,她可以證明。
3、在《當悶騷遭遇傲嬌》中,作為“莫悱”的真正人格出場的“祈月燼”,實為整本書的靈魂人物,他的性格不僅更為接近將軍的個人形象,就連名字都是將軍真名的同音異形字。
如果將文中的“禦三家”替換為“裏三門”,“楓羽市”替換為“北京市”,絲毫不唐突,因為“祈月燼”是“禦三家”的軸心,而將軍也正是“裏三門”的核心;“祈月燼”肩負“斬妖除魔”守護“楓羽市”的使命,將軍在建國後,也負責組建以“裏三門”為代表的、類似於“秘密警察”的中央直轄部隊,掃蕩反黨叛國敵特份子,重點捍衛首都安全。
4、整三本書,將“祈月燼”塑造成了一個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的人物形象,作者給出的、他的長生之法則是——“邪詭秘術”。然而反觀將軍,不得不說,作者還真像在影射。因為將軍在東北抗戰的時候,曾遭漢奸出賣,落進了日本人手裏。小鬼子喪心病狂,對他們那一批的俘虜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基因改造計劃。
那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鬼子的基因改造技術相當不成熟,他們也隻是一部分感興趣的人秘密的、僅對將軍那一批的俘虜進行了基因改造手術而已。和將軍同批遭罪的抗日義士都因各種原因沒能熬過觀察期,隻有將軍挺了下來,在一位尚有良知的日本老軍醫的幫助下逃了出去,兩人西行,去了當時中國唯一的希望之地,陝西。
因為鬼子那不成功的基因改造手術,將軍直到去世,都維持了他遭受手術時、十八歲年紀的樣貌。雖然和文中的“祈月燼”一樣,他身體內部的器官沒能逃過衰老萎縮的宿命,但他們的臉一直年輕,人們光看他們的皮囊,絕對看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
也因為手術,他在體能方麵有了驚人的提高,在肉搏戰時往往一騎當千,據說鬼子的手指剛扣上扳機,就會被他砍下腦袋——而將軍也正是憑借這樣的神勇,逐漸在紅色陣營中嶄露頭角的。這一點照應文中,關於“祈月燼”出奇強悍的戰鬥能力的設定,並不突兀。
5、在《當傲嬌遭遇病嬌》中,“安納斯”回到三年前尋找“莫悱”,卻遭遇“祈月燼”。此書中“祈月燼”性情大變,將“安納斯”當做全世界,可以為了“安納斯”而殺人,既心狠手辣,又任性而孩子氣。此書第二卷,還寫到了“安納斯”回到千年前,撫養、教育時年八歲的“祈月燼”的故事。
這部作品理解起來,很有難度,聯係起現實,格外的困難,因為將軍跟“病嬌”屬性壓根沾不上邊,也絕不會為了自己的小愛,舍棄以“楓羽”/“靈地”為象征的“國家”/“職責”。但就像“如意娘”所提示的那樣,從司君安著手,事情一下子就理通了。
其實,《當傲嬌遭遇病嬌》裏描寫的“傲嬌”和“病嬌”的原型,都是司君安。那個深愛將軍的孩子在將軍去世後,又因為某些原因,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根據“裏三門”“檔案文獻部”能提供的資料顯示,司君安被“緋姑”關在療養院時,整日自言自語、一人分飾兩角,假裝將軍還陪在他身邊。
不過司君安存有私心,他臆想出的將軍極度漠視家國大義,隻注重與他的小情;他小時候寸步不離將軍身邊,活像塊牛皮糖,因此妄想將軍也能對他同樣付出,死纏爛打的跟著他;他曾經不止一次要求加入“裏三門”,甚至對那時還是將軍保鏢的我叫過板,聲稱他為了將軍,誰都可以殺,所以在他的幻想裏,將軍也應該為了他而蔑視倫常、狠辣殺戮。
最重要的一點,是《傲嬌病嬌》中,“安納斯”在感情上占據相當大程度的主導地位,“祈月燼”雖然費盡心思倒貼,還是隻能被動的期許“安納斯”的心意改變,這完美的顛倒了司君安與將軍一直以來的角色分配。在現實中,永遠是司君安在不停的追逐將軍,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使盡手段,因此這種完全反過來了的影射,倒也極其新穎。
而關於“安納斯”撫養“祈月燼”的情節,不消說,事實上是將軍在撫養著司君安。司君安的父親司複興是和將軍是一起打天下的鐵哥們,司複興在文.革中被打倒、下放,八十年代初,在將軍的幫助下始獲平反。司複興回到北京後,感念將軍恩情,又見將軍仍未娶妻生子,便將他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子過繼給了將軍,是為“司君安”。
文章中,“安納斯”為八歲的“祈月燼”洗澡、做飯、教他做人的道理,他們倆住在“槐樹小院”,而根據將軍養女“緋姑”的批示,那些教育的話語,是將軍說過的;而且她和司君安小的時候,確實和將軍一起,住在種有一棵大槐樹的四合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