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子就不要再試探小人了”不同於孫道的淡漠,雖然這青年犯人臉上的麵具完美地遮住了他的神色,然而他的聲音仍是一如既往的謙卑“老爺怎麼可能看走眼呢!”
若有若無地,其中帶了一抹自豪,當然還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自信。
“這也算個回答了”孫道有些闌珊,隨口便罷了這個話題,繼而轉向其他的目的“你的妻子安排好一切之後,會來陪你!”
“若雲自己的要求吧?”聞得這消息他也不驚訝,看來對於自己的妻子是十足的了解。
“你有什麼要求?”孫道沒有承認,因為這種問題他與她完全可以自己解決,時間的問題而已。
“傷腦筋啊~”也許是當成了默認,這青年犯人聽後敲了敲自己的麵具,頗為苦惱的自言自語“隻是自己一個人也無所謂,可是若雲進來後,整日裏都看不見陽光,那該多難受啊!”
作為過來人,他自然知曉自己妻子總有那麼幾天會十分地不適應這潮濕陰冷的環境;可惜他也知道自己根本無法阻止自己的妻子,所以他頭疼得厲害。
隻不過在這十幾平方的地方,他的自語孫道自然可以聽得清楚,這樣一來所以無所謂其中心機多少,孫道都認為自己有責任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對於他而言也不過是隨手解決的程度,銅鏡反光而已,何況孫道原本就準備改造一下這個地方,為他與她打造一個更加舒適的小窩。
“那就這樣!”孫道一口飲盡杯中酒,起身走向牢門,不願再多言多語,原因則是那立即跟著站起彎腰躬身的青年聽見的那樣“終究是小看了這個時代,隨便的一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
原本對於張若雲認識自己的事孫道還有些興趣,不過也算了,秦瓊教導出來的人,這點兒本事應該還是有的,況且這樣的程度他也可以接受。
而他走出去時嘟囔的一句,也是令牢中人摸不著頭腦,隻是圓滑無比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太在意罷了……
李承道改造曾經待過的天牢動靜很大,幾乎有足夠權勢的朝臣都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同樣他們自然也明白李承道如此做法的韻味如何,隻是對於這種皇家之事他們能做的隻是“隔岸觀火”,畢竟其中還參雜著那個不知真病假病的太上皇。
而李承道自始至終都留在那裏沒有回宮,雖然已經聽說了自己阿翁病重。不過孫期間道倒是入宮一次,也不知是代李承道去“看望”太上皇以逼迫李世民做決定,還是進宮為李承道搬家當去了。
隻是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孫道在崇文殿待了些時候!
有的人,不親自去看望交代一番,孫道絕對地不會放心!同時他順便留下的一些東西,讓她也不至於無事可做。
至於魏征,倒也沒有過於步步緊逼,畢竟大唐講究孝道,魏征也不願意擔上這種妨礙行孝的罪名。
隻是時間最是無情。天下大亂,它不快半分;百姓安樂,它不暫停一秒。
所以隨著時間被他們拖延著之時,無聊之下長安城內一些言語似乎也就很正常地滋生並傳播開來。
東家騾子西家馬之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暫且不提,其中值得一提的還是皇家的那些事;當然,自然地會有李承道、孫道這樣的人名出現。
年前便成為長安城內的話題,李承道與孫道兩個人,不僅僅是貴族富家、仕族寒士,便連市井小民也津津樂道。
《抿農》、勸學聯、軌道論,似乎還懂些醫學,再加上新年時新穎的春聯,有些關聯的《伶仃謠》,足以作為飯後茶餘,而且褒遠遠大於貶。
而這些將才稍稍散去之時,又傳來新的傳言。
聽起來是《伶仃謠》的後續。
雖然這首曲子奇腔怪調,不過其中真情實感卻完美表達出來,這一點無論是否是附庸風雅,就連那些眼高手低、挑刺勁十足的風流倜儻的讀書人也不得不承認。士農工商,盡管也有些人認為李承道與孫道是在自甘墮落。
如果一切至此結束,那麼這也不過多是錦上添花,李承道與孫道之名於士子中也多是讚揚;不過這群自命不凡的讀書人們愛憎分明得“很快”,今日對所敬之人是推崇,明日傳言風向不對便偏倒為唾棄!
孫道自然也不能免於此難,雖然他並不在意。
起因是怡紅樓內歌姬所奏唱的《伶仃謠》。
不知何時傳出孫道又一詩作《泊秦淮》,咋起時幾乎所有讀書人都隻是更加推崇孫道而已;然而隨後傳出的創作背景故事後,立馬就有人收回了自己的言論。
怡紅樓,《伶仃謠》,讀書人,評頭論足。
這樣的幾個詞已經足夠他們展開想象,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對號入座。
士農工商,他們自命清高,對於那些農家兵士自己施舍半點同情已是天大的賞賜!所以他們忍受不了這樣的諷刺,因此他們迅速分化為兩個陣營,相互嘶吵,菜市場上的小販一般,這時又全然忘卻了自己所謂高人一等的士子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