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啊”孫道眨幾下眼,沉默一陣子,盡力撇去頭腦中剛才興起來的那股隱隱的躁動不爽與回憶之痛楚。在長孫皇後有意無意之下營造出的這種不濃不淡的溫柔氣氛中,孫道的情緒緩慢卻是逐漸地安靜與平複下來“詩詞鑒賞的話,我接受的教育是要結合時代背景與作者經曆的知識”
“作者所屬朝代政治頗為清明不談,可作者的生平似乎很坎坷,幼年喪父少年喪兄,詩負盛名卻是屢試不第。為謀生技,一生顛沛流離,懷才不遇,據說三十五歲就客死異鄉。而這句詩出自他十七歲那年的一篇習作,詩名《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滿腹才華卻考不上功名,由是情緒低落,獨自飄零。十七歲的陽光少年對未來充滿夢想,但現實中卻是內心充滿悲苦,於是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胸中不平之氣。發完一通牢騷之後開始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穿了,這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諷的話,也就是一時的反話氣話”
“可惜沒有人知道他懷的才究竟在哪裏,僅僅是因為你詩做得好,就能算是應該做官、可以得到重用之人嗎?便如一個詞人,寫下許許多多的渴求抗擊外敵的膾炙人口的詞,但是你對於軍事武功的什麼也不懂,也不可能就讓你憑著一腔可能害死數萬士兵的熱血去做軍官的吧?再者,有一句很雞肋的話,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可是如果把金子扔到沙漠裏,你怎麼發光?毛遂囊錐出頭,但錐子在厚實的鐵箱裏,又如何出頭?他就沒有那種方麵的才能,或者說用錯了地方,又要他何用?”
“不可否認真的會有人是懷才不遇,所以忍不住把內心的疾苦訴諸筆尖,便是所謂的史家不幸詩家幸。不過這樣的人其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五穀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抬,誇張地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一輩子隻知道讀書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後眼高手低紙上談兵不說,覺著苦盡甘來後便是開始追求個人享受,不管曾經的所謂正事!而如若功名沒有考上,花費一輩子在上麵或者是生活不能獨立自主,又有何用?更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永遠是一副自命清高的樣子!”
“便如詩歌這種東西,極端一些的評價,如果隻有書生詩人們才能看得懂,對百姓的生活與國家的生存發展又有何意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渴望著身居高位的他們,何曾為百姓實現了基本要求?或者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仍舊是淡淡的嗓音與淡淡的表情,孫道伸出手放在頭下,似是嫌棄這枕頭有些矮。這樣之後的數十秒,孫道把目光投向正上方,仿佛是想要穿過這帷幔屋頂看到房間上方遙遠到觸不可及的天空。如此一陣短暫的沉默之後,他深深地吐出一口氣“有些亂,直接談談儒學吧”
“作為中原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起源於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的儒家。由孔子創立,經曆上千年的發展,從司儀遵禮逐步成為以尊卑等級的所謂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而千古形成的中原文化的基本內涵,被後世分為三個方麵。一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儒家《易傳》中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而崇尚和諧統一則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二為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三為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
“你覺得如何?”孫道自此停下來,露出說不準是虛偽還是無奈的笑。
“你覺得呢?”仍舊是一副思考的目光,李世民輕拍了拍妻子搭在自己肩上的溫潤的手,點點頭,並沒有不高興的意思。雖然孫道此刻露出的類似虛偽的笑,讓人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這一點,看著令李世民有些許火大 。
“報憂不報喜,我隻講我願意知道的”而聽了李世民的話,孫道的表情變得有些古怪起來。從李世民夫婦看來,孫道突然間轉過臉去的動作,分明是有一種羞澀的意思在裏麵。於是夫婦倆無聲地笑得歡快。這場厚臉皮的坦白從寬,終於是他先承受不住。
“商業發達,後世的法律中曾經有這樣的一條——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逐漸地政府發現這條法律又損消費者的利益,最後宣布此條法律作廢。之後便出現這樣一條——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本店保留本活動的解釋權。而由此引發的所謂不大不小的糾紛,對於有財勢的商家而言,完全可以用所謂的人情世故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