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黨合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也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和民主政治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團結奮鬥的偉大成果。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為了實現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富強,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並堅持統一戰線理論和實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同誌提出了“必須召集一個包含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選舉代表這個共和國的民主聯合政府,才能使我們的偉大的祖國脫離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運,走上獨立、自由、和平、統一和強盛的道路。”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這一號召。1949年9月21日至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作出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國旗、國歌、紀年4個重要決議,選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人民政協的正式成立。
人民政協成立60年來,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人民政協作為民主協商機構和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人民政協事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民政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廣泛調動全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和發展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同時,人民政協還積極加強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係,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增進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與合作,為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世紀,人民政協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中發[2006]5號)指出:“人民政協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大力加強人民政協工作,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前幾天,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我區視察工作時也要求,各級黨委要進一步加強對政協工作的領導,真正把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彙聚力量的重要作用發揮好,把人民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運用好。這些都充分肯定了人民政協的地位和作用,為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政協60年的光輝實踐表明,這一製度是植根於中國實際、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製度,有利於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地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的特點和優勢;有利於最廣泛地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有利於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祖國的團結和統一。人民政協必將以其聯係界別的廣泛性、政治派別的包容性和組織形式的獨特性,煥發出新的強大生命力和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