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都指揮使、按察使三位大員帶著廬陵的一眾地方官員聚了個齊全,在城門外靜候端王殿下駕臨。

☆、第2章 驚嚇

在沈妱的認知裏,當今皇帝年已四十,二十歲的端王殿下跟皇上雖非同母所出,卻是皇上最疼愛的弟弟,這些年恩寵始終不衰,加上他本就身份尊貴,此番駕臨廬陵,該有極大的儀仗才對。

托著姨父是布政使的方便,愛瞧熱鬧的沈妱並沒錯過迎接端王入城的盛典。

不過和所有人的預計不同,這場隆重的典禮迎來的隻有兩人兩騎外加一輛馬車的簡單隊伍——

聞名天下的端王殿下騎著匹黑色駿馬,在杏花細雨中怡然駐足。旁邊的棗紅烈馬上是他的貼身隨從,車裏則是一位滿頭華發、年過六十的老人,除了那趕車的小廝和伺候老先生的兩位書童外別無旁人,更沒有長史、儀衛、大使等隨行的人。

這樣的出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沈妱此時穿著穿著書院的冠服混在迎接的隊伍裏,不可免俗的跟著眾人偷偷觀察端王儀態形容。

英氣、端貴,隱然帶著沙場戰將的勇武之氣,不過身處這如煙的杏花春雨裏,倒是沒有傳說中那麼冷厲。這是沈妱對端王徐琰的第一印象。

一眾官員雖然大感意外,卻還是滿麵恭敬笑容,簇擁著徐琰入城。

到得廬陵城最負盛名的酒樓時,蔣文英便以接風洗塵為名,邀請端王移駕其中,被徐琰拒絕了。

非但這場宴會落空,就連蔣文英費盡心思挑選出來的一處宅院都被斷然拒絕,端王殿下隻丟下一句“後日午時廬陵書院議事”的吩咐,便帶著隨從孑然離去。

一眾官員被晾在原地麵麵相覷。

廬陵城繁華富庶,並非沒有接待過皇親顯貴。四年前皇帝南巡時接過駕,那時候的排場至今為人傳頌,後來太子殿下、魏王殿下也曾以巡撫的身份來此巡視安民,彼時官員們接風洗塵、安排宅邸,那可都是合樂融融的場景。

誰知道這位端王殿下一來,竟是這般冷冰冰的疏離態度,仿佛廬陵的官員得罪過他一樣。

蔣文英沒辦法,隻好就地叫眾人散了。

沈妱興衝衝的來湊熱鬧,最終卻撲了個空,有點興致缺缺,跟著沈平往回走的時候她也低頭不語。

倒是沈平若有所思,在進了沈府的大門後,自言自語的歎道:“端王殿下帶兵打仗時神出鬼沒,這記下馬威也給得有意思啊。”

下馬威?沈妱疑惑。

雖說端王殿下拒絕宴會和府邸有點不近人情,但這算得上是下馬威嗎?

瞧一瞧飄然走進書房的父親,沈妱覺得腦子似乎又不夠用了。

且不論武川的一眾官員們如何揣測琢磨端王殿下的態度,這兩天裏的廬陵城卻是熱鬧了起來。

一場細雨洗淨微塵,更增春光,就連街邊的柳絲都比平時更顯碧綠,引得燕兒低繞,鳥雀環棲。泰寧、真定兩省的布政使和學政大人得到消息,次日傍晚時就趕來了廬陵,隨後陸陸續續有受邀前來的藏書名家、文壇領袖入城,一時間廬陵城的各處客棧裏人滿為患。

到得約定之期,廬陵書院熱鬧空前。

廬陵書院傳承數百年,就建在東城的僻靜之處,因為其中出了許多有身份名望的高官,一年年擴建下來,那氣派和文風雅氣連各個衙署都比不上。

書院占地頗廣、裏麵寬敞,又有不少學子能幫著整理圖籍,這回征書便選了書院為中心,地點就設在東側小院的靜照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