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多姿多彩的天體(1 / 3)

晴朗無月的夜晚,人們抬頭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星星,一閃一閃的。這些星星仿佛是固定不動的,看起來顏色好像也是一樣的,其實這些星星都在不斷地運動著,而且它們的顏色並不都是一樣的,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非常美麗。

· 五顏六色的恒星 ·

科學家說,一般人用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顆恒星,如果借助天文望遠鏡則能夠觀察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顆。而據科學家推算,銀河係中的恒星有上千億顆,如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太陽係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恒星。我們知道,恒星是氣體星球,是能夠自己發光的,不過由於白天有太陽照耀,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其他恒星。

恒星起初是由星雲形成的,然後逐漸演化,從主序星轉化為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當恒星處於主序星階段時,色彩最為豐富,如有黃色、白色、藍色等;當進入紅巨星階段時,恒星就會開始老化,變成紅色;然後逐漸老化,等到變成黑洞時,就不發光了,反而會吸光。

在星雲階段,由於星雲中包含的物質過多,在外界引力的影響下,星雲會逐漸收縮並且分裂成好幾個小團塊,然後逐漸分裂、收縮,團塊的中心就會形成核,等到溫度上升能引起核聚變反應時,恒星便誕生了。

主序星是恒星以內部氫核聚變為主要能源的發展階段,是恒星最為重要也是停留時間最長的階段,占整個恒星壽命的90%以上。這個時期,恒星是非常穩定的,基本上不膨脹也不收縮。如太陽係中的太陽,目前就處於主序星階段,太陽的質量、溫度以及光度都很適中。

等到氫消耗殆盡時,氫聚變就無法繼續進行,這時恒星中心就會收縮,溫度快速上升;當溫度上升達到氫聚變所需的溫度時,氫聚變就會從恒星中心繼續往外擴展,恒星的外層物質受熱變得膨脹起來,由此轉化為紅巨星。像太陽那樣的恒星,大概會在紅巨星階段停留10億年的時間,到那時地球上的溫度將會逐漸上升為如今的兩三倍,也就是說可能會在100益左右。

經過一係列的核反應後,因無法繼續提供恒星能源,這時恒星就會由紅巨星開始向白矮星、中子星轉變,隻有質量超過太陽1.44~2倍的恒星才有可能轉化為中子星。如果超新星爆炸後核心剩餘物質大於太陽質量的3倍,那麼中子星就會繼續坍縮下去,越縮越小,但是它的引力卻在逐漸增大,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光被科學家視為宇宙的使者,如果連光都無法深入其中,那麼這個天體必然會束縛住其他物質,天體就像是無底深淵,無情地吞噬一切。這個天體就是科學家們所稱的“黑洞”。

恒星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核心有核聚變反應,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可傳播到外太空中。恒星的顏色往往與恒星的壽命相關,年幼的恒星光會更亮,呈藍色或者紅色;之後,顏色就會出現變化,變成鮮紅色或者肉紅色;等到晚年時期,恒星將呈現多變的色彩。

除了和壽命相關外,恒星的顏色往往與恒星的溫度相關。我們知道,不同溫度的火焰其顏色是不一樣的,以冶煉燃料的火焰為例,溫度為600益左右時,其顏色是暗紅色的;在700益左右時,火焰顏色是深紅色的;等到了1000益時,顏色就變成了橘紅色;等到1500益左右時,顏色就變成了純白色。通過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如當恒星的溫度高達20000益以上時,恒星的顏色一般是藍色的;當溫度在10000益~20000益之間時,其顏色為白藍色;隨著溫度降低,其顏色會逐漸變為白色、白黃色、黃色等,等到3000益以下時,其顏色就變成了冷紅色。這個標準,當然並不是適合所有的恒星,而隻是一個大概的標準。

正是由於恒星的壽命和溫度的不同,才使得恒星具有了各種各樣的顏色,也讓浩瀚無邊的宇宙看起來不那麼單調。

· 星雲是什麼 ·

天空中飄著形狀各異的雲彩,那麼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是否也存在著雲呢?

地球是銀河係中一顆再普通不過的行星,而宇宙中像銀河係這樣的星係就有上千億個,因而可以肯定,在宇宙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雲”。眾所周知,地球大氣中的雲是由水蒸氣形成的,而宇宙中的雲則是由氫和氦氣組成,雖然兩者的成分不一樣,但也有著相同點,那就是都非常的美麗壯觀。

借助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中存在著數不勝數的美麗的“雲”,有的發出微弱的紅光,有的是嬌豔的紅光,有的是藍色的光。它們形狀、大小不一,有的是圓環狀的,有的是片狀的,有的是不規律的;有的像書本,有的像動物,有的像人;有的看起來如指甲般大小,有的像太陽般大小……但是它們都非常美麗。

那麼,宇宙中的“雲”有哪幾種呢?

一種是彌漫星雲。這種星雲麵積很大,廣度可達幾十光年,沒有規則,也沒有清晰的邊界,總質量很大,很朦朧,很美。彌漫星雲又可以分為發射星雲、反射星雲和暗星雲三種。

發射星雲的輻射很強,可使雲中的氣體發生電離,因而這類星雲總是熠熠生輝、光芒四射。最有名的發射星雲就是獵戶座大星雲。反射星雲本身是不發光的,但是它能夠反射來自其他恒星的光,因而看起來也是非常耀眼的。暗星雲中沒有星星,會吸收掉來自其他恒星的光,在恒星以及星雲的背景上那塊暗黑的部分往往就是暗星雲。

彌漫星雲是恒星之母,恒星就是在這種星雲中誕生的。

還有一種是行星狀星雲,這類星雲往往呈圓環狀,而且比較暗,得用高倍望遠鏡才可以看出它略帶綠色。行星狀星雲中間有一顆中心星,溫度很高。這種星雲大多分布在銀道麵附近,多數被暗星雲遮蔽而難以觀測。

恒星的生命到達盡頭時就會向外拋出氣體外殼。這時氣體就會發生電離,這些電離氣體一麵膨脹,一麵吸收外來的紫外輻射轉變為可見輻射,因此我們才能透過望遠鏡看到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可以說是恒星的墳墓。但是關於行星狀星雲,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了解,如一些行星狀星雲外圍會有暈,科學家現在還不了解暈的來曆和作用。

研究這兩種星雲是非常重要的,如研究彌漫星雲,就可以知道恒星是怎樣形成的,也就可以對太陽的形成有充分的了解;研究行星狀星雲,就可以知道恒星的死亡過程,知道恒星晚期的變化。如太陽,雖然目前來說,太陽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我們要懂得未雨綢繆,畢竟地球上的萬物都是依靠太陽生存的,所以這點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相對於行星、恒星、彗星、星係等來說,星雲是個美麗的存在,它沒有規則,沒有明確的邊界,如果說星雲像是春天的花朵,那麼行星、恒星之類的星體就像是田野裏的小草。因此,天文學家在起名字時會盡量貼合這些星雲的特征,如玫瑰星雲、環狀星雲、彗狀星雲等。

另外,還有一種星雲值得注意,它就是超新星遺跡。恒星在快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而超新星遺跡就是超新星的剩餘物質雲。這種星雲與其他星雲不同,是由氫、氮組成的,含有非常豐富的非金屬元素,如鐵、鉀、鎂等。超新星遺跡密度很小,體積卻非常大。

正是由於這些美麗的星雲存在,宇宙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 什麼是類星體的紅移 ·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從浩瀚的宇宙中發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天體———類星體。

類星體是目前人類觀測到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天體,最近的離地球有100億光年,最遠的有137億光年。這裏說的是目前能夠觀測到的,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會有距離更遠的類星體被發現。天文學家之所以能夠看到距地球 137億光年的類星體,是因為類星體釋放的能量非常大,且以光、X射線、無線電波等形式釋放能量。有些類星體雖然比星係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遠遠超過星係。另外,類星體的數量非常多,目前已知的就有幾千個。

最讓天文學家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類星體是非常小的,但其能量卻非常大,而且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比普通的星係要明亮上千倍,因而天文學家們把類星體稱為“宇宙的燈塔”。有些天文學家猜測,類星體之所以如此明亮,是因為它的中心是一個黑洞,利用超強的引力,不斷地吸取各種物質,釋放大量的能量所形成的。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所有的星體都在不斷地膨脹,不斷地向四周擴散。天文學家們發現類星體也存在類似的現象,而且它們的紅移量非常大,達到每秒幾十萬千米,甚至有的類星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紅移。

紅移現象是很好理解的。如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一輛警車鳴笛而過,那麼你聽到的鳴笛聲是一直沒有變化的嗎?肯定不是。隨著警車遠去,鳴笛聲肯定會越來越弱。但如果警車停在你麵前,那麼鳴笛聲是不變的,這是因為聲源沒有移動。這種現象很符合物理學中的“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是指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從而觀察者會感到頻率的變化。當觀察者靠近波源時,觀察者會感到頻率增大。例子中的聲源類似於波源。

若把光線當作波源,那麼紅移就是指離波源較遠,即天體正在遠離你,使得光的波長變長。當天體向你運動時,就是藍移。而現在這些類星體就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進行紅移。對於這種現象,天文學家們有多種解釋。

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的紅移是宇宙學紅移,即這種紅移是類星體退行產生的。宇宙大爆炸後,各種星體都在不斷地膨脹,類星體也是如此。而且天文學家還從和類星體靠近的星體上發現,這些星體的紅移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這可以作為宇宙正在急速膨脹的證明。

也有不少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紅移不是宇宙學範疇的。天文學家在對類星體進行研究時,發現了“多重紅移”現象。多重紅移是指光譜中的不同吸收線有不同的紅移量,而且吸收線的紅移量與發射量也不相同。

還有天文學家認為這種紅移屬於“多普勒效應”。

持各種觀點的天文學家都有各自的理由、各自的根據,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這些觀點都沒能對類星體紅移做出最恰當的解釋,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地觀測和總結。

如果天文學家能夠了解所有星體的紅移原因,那麼人類就會更加了解宇宙的結構,甚至可能從這點出發找到破解宇宙之謎的鑰匙。

· 什麼是三星係統 ·

北方天空中有一顆最靠近地軸的星星,這顆星的亮度和位置都相對穩定,人們把這顆恒星稱為北極星。

在古時,北極星就備受天文學家的推崇,因為在他們看來,北極星是固定不動的,眾星都圍繞著它旋轉,因而北極星也被認為是帝王的象征。除此之外,北極星還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其他的象征意義。比如,北極星對待身邊的星體總是不離不棄,就像是最忠實的戀人,因此北極星常被情侶拿來當作愛情的象征———忠貞不渝,執著守護。

當然,北極星還有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示方向。由於北極星位於最靠近正北的方位,從古時開始,海上航行的人就已將北極星視為“燈塔”,夜晚迷航時抬頭看一下北極星,就能很快分辨出方向來。北極星所在的地方永遠是北方,因此即使遇到羅盤壞掉、導航儀壞掉等情況,仍能靠著北極星找到回家的方向。用北極星尋找方向的做法也適用於沙漠、森林等惡劣的野外環境中。

北極星是一個三星係統,位置較近的伴星因為距離北極星太近,而且太暗,因而很難看到;而距離較遠的那顆伴星,使用小型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觀測到。三星係統中的三顆恒星與別的恒星相距很遠,因而受到其他星體的引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另外,三星係統並不是指位置離得最近的三顆恒星,事實上,三星係統中各個恒星之間的距離都是非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