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江”“湖”傳說(1 / 3)

水是生命之源,這從人類文明的幾個起源地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都是最早的人類文明中心。然而江河湖泊在孕育生命的同時,更有意無意地給人類留下了許多傳說和未解之謎。

· 長江的源頭在哪兒 ·

俗話說:河有頭,江有源。那麼,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裏呢?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已經提到“岷山導江”了。這本來是說大禹治理長江,施工曾達岷山,但也包含著認為長江發源於岷江的意思,即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山海經·中山經》也有“又東北三百裏,曰岷江。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的記述。由於《尚書·禹貢》是儒家的必修經書,因而“岷山導江”之說影響久遠。

西漢武帝時通西南夷,在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設立了一批郡縣,人們對西南地區的地理知識的了解比以前增多了,於是發現了若水(今雅礱江)和繩水(今金沙江)。當時已經知道繩水遠遠長於岷江,但《尚書·禹貢》是“聖人之典”,雖然發現了比岷江更長的繩水,一般人仍沿襲前人之說,認為岷江為江源。

唐初,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民族間的往來。由於入藏通道要經過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當時人們的認識範圍已經擴展到金沙江上遊了。宋元時期,人們對江源的認識沒有多大的進展。

明朝末年,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克服艱難險阻,在對雲南山川進行實地考察之後,著成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紀源》)一文,鮮明地主張把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正源。他論證道:“餘按岷江經成都至敘今之宜賓,不及千裏,金沙江經麗江、雲南、烏蒙至敘,共二千餘裏。”他認為岷江彙入長江就像渭河流入黃河一樣,岷江隻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而已,從而明確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的著名論斷。當時,著名文人錢謙益認為徐霞客論江源“皆訂補《桑經》酈注,及漢宋諸儒疏解《禹貢》所未及”,評價是相當公正的。不過,根據現有的記載推測,徐霞客最遠隻到了雲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而上,離江源還非常遙遠,江源還有待於後人的發現。

清朝康熙後期,為了編製精確的全國地圖,曾多次派人探測青藏地區,包括江源在內。因此,朝廷內府地圖《皇輿全覽圖》上明確地標示金沙江上源為“木魯烏蘇河”。不過,朝廷的使臣在1720年到達江源地區時麵對密如漁網的眾多河流,不知所以,隻好在奏章裏寫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闊”,就是說那裏的河流多得就像掃帚一樣,千頭萬緒,不知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裏。可見,這個時候對江源地區河流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分子也覬覦長江這塊寶地,不同國籍的所謂探險家們曾經多次踏上青藏高原。沙皇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1867~ 1885年的18年間,曾5次率領武裝“探險隊”竄入我國新疆、青藏地區活動,其中有兩次到達通天河上遊。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茲洛夫率人兩次經過柴達木盆地,翻越巴顏喀拉山,來到通天河北岸。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更深入到現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尕爾曲。1896年,英國人韋爾伯曾到達楚瑪爾河上遊的多爾改昏。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也曾到達柴達木盆地的南緣昆侖山附近。他們雖然都已到達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源頭。

晚清及民國年間,涉及江源水係的著作很多,1946年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5800公裏,為我國第一巨川。上遊於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既然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而長江又源出該山之南,於是便有了“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是姐妹河”之說,當時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並且介紹5800公裏長的長江是世界第四大河,因而謬傳甚廣,影響極深,以至於直到解放以後這種觀念仍然盛行於世。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盡的考察。結果證實:長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這裏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即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河。這三條河中,楚瑪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幹涸,不能成為長江正源。當曲河的流域麵積和水量最大,但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水量比當曲小五六倍而長度比當曲河還要長18公裏的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沱沱河的最上源有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的南側,西支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的西側,東支較西支略長,故長江的最初源頭應是東支。東支的上段是一條很大的冰川(薑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便是萬裏長江的開始。

新華社於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長江究竟有多長?源頭在哪裏?經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五千八百公裏,而是六千三百公裏,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

第二天,美聯社發出一則電訊:“長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長的河流。”

· 長江斷流之謎 ·

黃河斷流是近年來常有的事,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長江也曾出現過斷流現象。

據史料記載,長江下遊江蘇泰興段先後出現過兩次斷流。一次斷流是在元代的至正二年(1342年)八月。當時正值長江大汛期,泰興沿江居民驚奇地發現,千萬年從未斷流的長江一夜之間忽然枯竭見底,次日人們紛紛下江拾取遺物,不料江潮驟然而至,許多人因躲跑不及被滾滾而下的江水吞沒。

另一次斷流是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泰興長江沿岸風沙驟起,天色蒼黃,突然之間,大江頓失滔滔,數十條船隻擱淺,江底盡現人們眼前。兩個多小時之後,江水又突然奔湧而下,水聲如雷。正在江中的人們聞聲迅跑登岸,幸無人被水衝走。

令人驚奇的是,長江兩次斷流雖時隔600多年,但均出現在同一江段。這是因為在我國東部隱伏著一條神秘的古裂穀,迄今仍鮮為人知,它曆時久遠,縱貫江蘇、山東兩省。長江兩次斷流正好重疊在這條古裂穀南部的同一段上。

滾滾長江東流去,可是泰興市境內的江水竟陡然向南而去,長度達40多公裏。沿著該江段北上,高郵湖、白馬湖、洪澤湖、成子湖、駱馬湖等,如同一個個璀璨的明珠閃爍在蘇北大地。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麵積1597平方公裏,形成於距今數百萬年前。然而湖底卻潛伏著一個與之麵積相當的古鹽湖,其形成於距今約6700萬年前,湖底有厚達135米的石鹽層。礦層埋藏深度超過2300米,大部分為今湖水所覆蓋,古鹽湖湖床奇跡般地鑲嵌在這個古裂穀的穀底。

更奇怪的是一些動物的異常反應。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和棗莊市徐莊鄉的一個村子有這樣的怪現象:該村一個池塘裏的蛤蟆是光鼓肚皮卻叫不出聲的,可是隻要它們一換環境,跑到別的池塘裏去,便又可一展歌喉,鳴叫不停。生長在別處的蛤蟆一不留神,到了這個池塘裏,也都變成了“啞巴”,因此人們就給這個村起名叫啞巴汪村。

位於大明湖與徐莊鄉啞巴汪村之間的孔府孔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古木參天,萬樹成蔭,可是卻不見一隻鳥鴉到這裏棲息。地麵雜草叢生,卻見不到一條蛇。而在孔林周圍的樹林裏卻能見到鳥鴉到處飛,周圍地方的草叢裏常有各種蛇出沒。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大明湖位置稍偏東,孔府孔林和棗莊市徐莊鄉的啞巴汪村正好處在長江斷流段、蘇北的串珠狀湖泊向北延伸的地帶上。那麼,這是巧合嗎?

專家聲稱,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係,那就是貫通兩省深埋的巨大古裂穀,正是這個神秘的古裂穀控製了江水枯竭的江段,古鹽湖也因它而形成,它還左右了一串湖泊展布的方向。

人們會問,長江還會出現斷流嗎?可能很多人不相信長江會斷流。就像1250年前問李白“你相信黃河會斷流嗎”一樣,他肯定是不信的,因為他那時候的黃河之水是“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可是,1972年黃河千百年來首次出現斷流,1985之後是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達226天。那麼,長江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命運呢?會不會緊步黃河的後塵?

據資料顯示,長江下遊開始出現航船擱淺。2004年2月中旬,長江水位已經下降到自2013年11月進入枯水期以來的最低值,南京下關水位最小值隻有2.27米,跌到近10年的最低點,近30年來南京下關水位僅有三次低於2.4米。

長江曾出現的兩次斷流令人費解。那麼,長江會不會出現第三次斷流呢?

· 天下奇觀——錢塘潮 ·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錢塘江大潮以其神奇的景觀吸引著無數人前來觀光。錢塘江大潮在漲潮時,響若雷鳴,麵感有陣陣風吹,眼觀怒濤潮頭如巨蛇奔襲而來,心卻快要提到嗓子眼上來了,手在顫抖,鼻在屏氣,隻感到目眩頭暈,全身輕飄。怒濤呼嘯著衝向岸邊,浪花飛濺,浪濤怒吼,竄起幾層樓高,卷向岸上,衝倒房屋,卷走幾千斤重的巨石,把船隻拋到幾千米外,真是“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洶湧壯觀的錢塘潮曆來被譽為“天下奇觀”,其險、其奇、其壯、其妙,絕天下之奇觀,甲天下之魔法。

舉世聞名的“錢江潮”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原先錢塘江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十分高大,一邁步就能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去。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錢大王。錢大王的力氣很大,他用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了多久就堆起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隻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係上一塊大石,放上肩去挑,一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天氣熱,錢大王因為剛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了起來。漲呀漲的,潮水竟漲到岸上來了,把錢大王的這些鹽慢慢地溶化了。東海龍王發覺,水裏哪來一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裏,把海洋的水都弄鹹了。這位錢大王,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有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發現江裏有鹹味,心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了;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麵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又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無意中把錢大王的鹽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鹹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很生氣,舉起鐵扁擔,想好好教訓一下東海龍王。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還承諾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他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覺得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裏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更高,叫得更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

這就是傳說中錢塘江大潮的由來。如今,錢塘江大潮聞名世界,可以看到一線潮、交叉潮和回頭潮三種景象。

一、交叉潮

距杭州灣55公裏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它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江中形成了一個沙洲,將從杭州灣而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麵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麵,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麵上,並迅速向西奔馳。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往往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二、一線潮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你將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麵卻仍是風平浪靜的。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麵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麵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迅速向前推移,湧潮來到眼前,如萬馬奔騰之勢,有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隻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的潮好看。原因是鹽官位於河槽寬度向上遊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呈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三、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湧潮毫無阻擋地向西挺進,而在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字堤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裏猛烈撞擊對麵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間。這期間,秋陽朗照,金風颯颯,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

觀賞錢塘秋潮有三個最佳位置。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第一個觀潮佳點。這裏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湧潮在天邊出現時,如白虹橫江,推卷而來,很快便長驅直入來到眼前,猶如萬馬奔騰、雷霆萬鈞……

第二個觀潮佳點是鹽官鎮東8公裏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南北兩岸地勢的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進展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在北岸觀潮者看來,是來自東方,故稱東潮。南潮撲向南岸被擋回來後,調頭向北湧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撞個滿懷。霎時間,一聲巨響,好似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峰,著實令人心驚!

第三個觀潮佳點是鹽官鎮西12公裏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返頭潮”。這裏,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潮水至此,氣勢已經稍減,但衝到丁字壩頭,仍如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轉回,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這返頭潮的突然襲擊,常使觀潮者措手不及,驚逃失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