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最確定的測驗方式就是我們討論過的方式,跟測驗你的理解力一樣,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很多次我們要學生這麼做,學生們卻答不出來。他們看起來是了解了某個重點,但叫他起來舉例說明時,他又是一臉茫然的樣子。顯然,他們並不是真的讀懂了那本書。在你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掌握一本書時,不妨這樣測驗一下你自己。以亞裏士多德在《倫理學》中討論的道德為例,他一再強調,道德意味著過與不及之間的狀態。他舉出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你能同樣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如果可以,你就大致了解了他的重點。否則你該重新回到原點,再讀一次他的論點。
※ 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
在後麵我們會討論到主題閱讀,那是在同一個主題下,閱讀很多本書。此刻,我們要談的是閱讀其他的書籍,以輔助我們閱讀某一本書的好處。
我們的建議尤其適用於所謂巨著。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但是當他絕望地感覺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書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閱讀一本書。但還不隻如此,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能夠讀懂自己所挑選的第一本書,用不著再讀其他相關的著作。他們可能想要閱讀聯邦公報,卻沒有事前先看過聯邦條例和美國憲法。或是他們讀了這些書,卻沒有看看孟德斯鴻的《論法的精神》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隻是互相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後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如果你先讀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會幫助你了解後人的作品。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了解最後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外在輔助閱讀的基本常識與規則。
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於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我們說過文章的脈絡有助於詮釋字義與句子,找出共識與主旨。就像一整本書的脈絡是由各個部分貫穿起來一樣,相關的書籍也能提供一個大型的網路脈絡,以幫助你詮釋你正在閱讀的書。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本偉大的著作總會有很長的對話部分。偉大的作者也是偉大的讀者,想要了解他們,不妨讀一讀他們在讀的書。身為讀者,他們也是在與作者對話,就像我們在跟我們所閱讀的書進行對話一樣。隻不過我們可能沒寫過其他的書。
想要加人這樣的談話,我們一定要讀與巨著相關的著作,而且要依照寫作前後的年表來閱讀。有關這些書的對話是有時間順序的。時間順序是最基本的,千萬不要忽略了。閱讀的順序可以是從現代到過去,也可以從過去到現代。雖然從過去讀到現代的作品因為順其自然而有一定的好處,不過年代的角度也可以倒過來觀察。
順便提醒一下,比起科學與小說類的書,閱讀曆史與哲學的書時,比較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尤其是閱讀哲學書時更重要,因為哲學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讀者。在小說與戲劇中,這就比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單獨閱讀。當然一些文評家並不想限製自己這麼做。
※ 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
第三種外在的輔助閱讀包括導讀(commentary)與摘要(abstract)。這裏要強調的是,在運用這些資料時要特別聰明,也就是要盡量少用。這麼說有兩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