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指出其意義。第三卷的結尾尤其出名,在這裏牛頓對科學這個行業作了一些說明,很值得一讀。
科學作品中經常會包括數學,主要因為我們前麵說過數學精確、清晰與範圍限定的特質。有時候你能讀懂一些東西,卻用不著深人數學的領域,像牛頓的書就是個例子。奇怪的是,就算數學對你來說可怕得不得了,但是一點也沒有數學有時造成的麻煩還可能更大呢!譬如在伽利略的《兩種新科學》中,這是物質能量與運動的名作,對現代讀者來說特別困難,因為基本上這不是數學的書,而是以對話形式來進行的。對話的形式被諸如柏拉圖的大師運用在舞台或哲學討論上,非常適合,運用在科學的討論上就不太適合了。因此要明白伽利略到底談的是什麼其實是很困難的。不過如果你試著讀一下,你會發現他在談一些革新的創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經典作品都用上了數學,或是一定要用數學。像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作品就沒有數學。你可以很容易讀完這本書,發現希波克拉底的醫學觀點—預防勝於治療的藝術。不幸的是,現代已經不流行這樣的想法。威廉·哈維討論血液循環的問題,或是威廉·吉伯特討論磁場的問題,都與數學無關。隻要你記住,你的責任不是成為這個主題的專家,而是要去了解相關的問題,在閱讀時就會輕鬆許多。
※ 關於科普書的重點
從某一方麵而言,關於閱讀科普書,我們沒有什麼更多的話要說了。就定義上來說,這些書—不論是書或文章—都是為廣泛的大眾而寫的,而不隻是為專家寫的。因此,如果你已經讀了一些科學的經典名作,這類流行書對你來說就毫無問題了。這是因為這些書雖然與科學有關,但一般來說,讀者都已經避免了閱讀原創性科學巨著的兩個難題。第一,他們隻談論一點相關的實驗內容(他們隻報告出實驗的結果)。第二,內容隻包括一點數學(除非是以數學為主的暢銷書)。
科普文章通常比科普書要容易閱讀,不過也並非永遠如此。有時候這樣的文章很好—像《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月刊或更專業的《科學》(Science)周刊。當然,無論這些刊物有多好,編輯有多仔細多負責任,都還是會出現上一章結尾時所談到的問題。在閱讀這些文章時,我們就得靠記者為我們過濾資訊了。如果他們是好的記者,我們就很幸運。如果不是,我們就一無所獲。
閱讀科普書絕對比閱讀故事書要困難得多。就算是一篇三頁沒有實驗報告,沒有圖表,也沒有數學方程式需要讀者去計算的有關DNA的文章,閱讀的時候如果你不全神貫注,就是沒法理解。因此,在閱讀這種作品時所需要的主動性比其他的書還要多。要確認主題。要發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要與作者達成共識。要找出主旨與論述。在評估或衡量意義之前,要能完全了解這本書才行。現在這些規則對你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在這裏運用起來更有作用。
短文通常都是在傳遞資訊,你閱讀的時候用不著太多主動的思考。你要做的隻是去了解,明白作者所說的話,除此之外大多數情況就用不著花太大的力氣了。至於閱讀另外一些很出色的暢銷書,像懷特海的《數學人門》(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s)、林肯·巴內特(LincolnBarnett)的《宇宙和愛因斯坦博士》、巴瑞·康孟納(Barry Commoner)的《封閉的循環》(The Closing Circle)等等,需要的則比較多了。康孟納的書更是如此,他所談的主題—環保危機—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都很感興趣又很重要。他的書寫得很密實,需要一直保持注意力。整本書就是一個暗示,仔細的讀者不該忽略才對。雖然這不是實用的作品,不是我們在第十三章中所談到的作品,但是書中的結論對我們的生活有重大影響。書中的主題—環保危機—談的就是這個。環保問題是我們的問題,如果出現了危機,我們就不得不注意。就算作者沒有說明—事實上他說了—我們還是身處在危機中。在麵對危機時,(通常)會出現特定的反應,或是停止某種反應。因此康孟納的書雖然基本上是理論性的,但已經超越了理論,進人實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