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點疑惑,好像還有什麼你沒弄清楚的事。我們說“疑惑”,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可能僅隻是這種狀態。如果你確知你錯過了什麼,身為分析閱讀者,就有義務立刻重新打開書來,厘清自己的問題是什麼。事實上,你沒法一下子指出問題在哪裏,但你知道在哪裏。你會發現自己忘不了這本書,一直想著這本書的內容,以及自己的反應。最後,你又重看一次。然後非常特殊的事就發生了。
如果這本書是屬於前麵我們所說第二種類型的書,重讀的時候,你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好像比你記憶中的少了許多。當然,原因是在這個階段中你的心智成長了許多。你的頭腦充實了,理解力也增進了。書籍本身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自己。這樣的重讀,無疑是讓人失望的。
但是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更高層次的書—隻占浩瀚書海一小部分的書—你在重讀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與你一起成長了。你會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沒看到的東西。你以前對這本書的理解並不是沒有價值(假設你第一次就讀得很仔細了),真理還是真理,隻是過去是某一種麵貌,現在卻呈現出不同的麵貌。
一本書怎麼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隻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隻是你到這時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並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
顯然並沒有很多書能為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評估這樣的書應該少於一百本。但對任何一個特定的讀者來說,數目還會更少。人類除了心智力量的不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不同。他們的品味不同,同一件事對這個人的意義就大過對另一個人。你對牛頓可能就從沒有對莎士比亞的那種感覺,這或許是因為你能把牛頓的書讀得很好,所以用不著再讀一遍,或許是因為數學係統的世界從來就不是你能親近的領域。如果你喜歡數學—像達爾文就是個例子—牛頓跟其他少數的幾本書對你來說就是偉大的作品,而不是莎士比亞。
我們並不希望很權威地告訴你,哪些書對你來說是偉大的作品。不過在我們的第一個附錄中,我們還是列了一些清單,因為根據我們的經驗,這些書對許多讀者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書。我們的重點是,你該自己去找出對你有特殊價值的書來。這樣的書能教你很多關於閱讀與生命的事情。這樣的書你會想一讀再讀。這也是會幫助你不斷成長的書。
※ 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有一種很古老的測驗—上一個世紀很流行的測驗—目的在於幫你找出對你最有意義的書目。測驗是這樣進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餘生,或至少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假設你有時間作一些準備,可以帶一些實際有用的物品到島上,還能帶十本書去,你會選哪十本?
試著列這樣一份書單是很有指導性的,這倒不隻是因為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最想一讀再讀的書是哪些。事實上,和另外一件事比起來,這一點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那件事就是:當你想像自己被隔絕在一個沒有娛樂、沒有資訊、沒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時,比較起來你是否會對自己了解得更多一點?記住,島上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更沒有圖書館,隻有你跟十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