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34 章 混亂(1 / 3)

第234章混亂

隨著法令的頒行,整個秦國都陷入了一種流言漫天,怨氣彌漫的氣氛當中。

本來,普通的百姓都是擁戴的變法,對新法也是由衷的讚同。因為新法能讓秦國的風氣變好,可是在貴族們的帶動下,也覺得衛鞅的新法太過苛刻嚴厲!就連姚衛國在心裏,都覺得這樣的法令太容易引起百姓的反彈!

比如什麼打架鬥毆就得罰勞役,隨便亂倒垃圾就得砍掉手指,丈量土地出錯也要砍掉腳趾頭等等。

有時候若是百姓有個無心之失,那可是一點改正的機會都沒有。這就造成了舉國沸騰的局麵。所有人都戰戰兢兢,都怕自己一但犯錯,輕則苦役,重則刑罰,不是死就是傷。這可是要留下一輩子的恥辱。

這些處罰,讓平常辛勤耕作的百姓,都埋怨起來,所有的秦國人都忘記了新法的好處,都隻看到被處罰的未來。

這樣的一種氛圍,讓秦國朝野產生了共鳴,貴族不滿新法對自己的損害,地痞流氓憤慨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而普通的百姓也跟著不自在。

人人都在罵新法,人人都在咒罵衛鞅。短短一個月時間,衛鞅在秦國就成了一個千夫所指的“罪人”,成了一個人人唾罵的對象。

在各種流言,在各種唾罵聲中。秦國進入了最為繁忙的季節。秦國境內的百姓們,一邊要忙著收割成熟的上半年的收成,一邊還要忙著種下下半年需要的各種作物,同時還得忙著種下蔬菜瓜果。百姓沒事自然是希望多種一些東西免得自己餓肚子!

秦國曆來就是一個征戰出名的國家,自從他們在隴西開始牧馬開始就已經習慣了征戰。自然對於衛鞅的新法抵觸起來,就會非常的激烈。

所有人都知道,秦國曾經遷徙了很多的狄戎部族百姓進入秦國腹地,其目的不用猜就知道。就是為了加強對這個西部的管理。既然有狄戎遷入,自然就會防止他們造反,因此曆代的秦君都是采用,原秦人和狄戎部落雜居的辦法。來防止戎狄暴亂!雖然安排還算可以,但是在秦國的各個地方,還是會出現秦國原來的百姓和狄戎百姓相互仇殺,爭鬥的局麵!

進入耕種期,對於百姓來說,田地裏麵最重要的就是水源,沒有水那就隻能等著莊稼被太陽暴曬,最後無奈的枯萎!所以,不管是秦國百姓還是其他諸侯的百姓,對於水源的重視程度,那都是上升到關係到家庭,家族命運的程度!

在秦國,又沒有什麼像樣的水利工程,而狄戎百姓被遷入秦國腹地之後,自然就不能再像之前那樣進行遊牧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土地,開墾的荒山。學著中原百姓進行耕地。同時也知道水源對農耕的重要性。

每年當進入夏忙之後,在大周的境內,就會有很多地方出現爭水打架的事情發生!而打架鬥毆最為盛行的,自然就是位於西邊的秦國!

秦國境內,對於爭端任何時候都要比其他諸侯激烈很多。也是秦國最為緊張的時候,以前這個季節秦國都是做好了各種準備的。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說,秦國依然是井田製,雖然現在秦國有了新法。

可是新法的推行,也沒有那麼全麵。以往,就算是一井內的幾家,都會為水和勞力產生糾紛,井與井之間又會有衝突。這樣一來隨時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械鬥,再加上秦國部落之間,宗族之間都是完整的保留下來。

自己村內有什麼事情,還可以找到德高望重的族長之類的人物評理說說。但是和村外,那就不一樣了。往往兩個村落,宗族之間一但有什麼衝突,那就是舉族戰鬥,男女老幼皆上戰場。

私鬥,常常被看成是勇武的象征,百姓們都以此為榮。

衛鞅以為,第一批法令頒發之後,秦國應該比以前穩定才是,畢竟現在有法可依。可是他還是低估了秦國百姓的凶悍,或者說貴族們的能量。

眉縣,秦國有名的大縣。距離櫟陽幾百公裏,而距離姚衛國他們的駐地隴西就更近了。眉縣在秦國有名,不是說眉縣的土地有多肥沃,而是因為這裏是秦國老世族的根,一個最為重要的世族子弟聚集區!

孟西白三族的老巢就是在眉縣,雖然說孟西白三族的嫡係子弟都遷往了秦都櫟陽。可是在眉縣,依然有很多的三族子弟存在,而且實力非常的強勁。

三族子弟幾乎占據了眉縣大半的人口。在眉縣自然是屬於橫著走的那一類型。當然眉縣也不是三家獨大,當年秦穆公時期,聽取大臣的主意,把西部戎狄貴族進行遷徙。

其中眉縣就是一個重要的聚集點。因為當年,這批遷徙的戎狄都是貴族子弟,秦穆公考慮到狄戎向來都是勇武好戰。安置在其他的地方,難免會有其他的變數。所以就戎狄人安排在了眉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