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讓孩子的品德更完美(1 / 2)

孝敬父母讓孩子的品德更完美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垂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就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而父母則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時,卻很少有孩子去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曉萌十一歲,爸爸媽媽對她異常疼愛,曉萌也很喜歡爸爸媽媽,但還是不知道心疼父母。每天父母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還來不及喝上一口熱水,曉萌就纏著要爸爸陪她玩,並衝著媽媽喊餓,要媽媽趕緊做飯去,她要吃飯了。

對此,父母不禁感到難過,他們想也許是自己平時對女兒太過於溺愛了,才讓她沒有體諒父母的意識,於是,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從生活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

有一次,曉萌來了興趣要嚐試自己洗衣服,媽媽痛痛快快地答應了。第一次洗衣服,曉萌洗得相當吃力,額頭上都滲出了細細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開始酸痛了。

曉萌好奇地問起媽媽:“媽媽,你平時幫我和爸爸洗衣服也這麼累嗎?”媽媽說:“雖然我力氣要比你大些,不過每次洗那麼多的髒衣服,也是很累的。”曉萌聽完後若有所思地說:“媽媽,我現在長大了,以後我的衣服我自己來洗吧。”

媽媽聽了女兒的話,心裏不知有多高興,並及時誇獎曉萌說:“曉萌懂事了,知道心疼媽媽了。”聽了媽媽的誇獎,曉萌更高興了。此後,曉萌變得懂事多了,除了堅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還主動幫父母做些家務活,更懂得心疼父母了。

曉萌為什麼變了?因為她體驗到了別人的勞苦,激起了她的愛心,從而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那麼,父母要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

1.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就要做孝敬父母的楷模。在孩子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可以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家三代人,兒子、媽媽、奶奶。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媽媽將準備好的一盆清水端到奶奶的麵前。然後,挽起衣袖,弓腰俯身蹲在腳盆旁邊,伸出雙手,耐心地為奶奶搓洗雙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