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從挫折中成長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為了一點兒小事,就傷心落淚;因考試分數不理想,或者因為家長、老師批評了幾句,就離家出走;因被人誤解,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等等。如此多的現象及後果實在讓人痛惜。
脆弱的心靈不僅會為自己帶來痛苦,也會在成功的路上設置障礙。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家德國公司要招聘10名職員,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麵試筆試,公司從300多名應聘者中選出了10位佼佼者。
發榜這天,一個叫蕭恩的青年看見榜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自殺,幸好親人及時搶救,蕭恩沒有死成。正當蕭恩悲傷之時,從公司卻傳來好消息:蕭恩的成績原是名列前茅的,隻是由於電腦的錯誤導致了蕭恩的落選。蕭恩欣喜若狂,然而,德國公司卻再次拒絕了蕭恩,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擔當重任。
究其根源,這種結果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太過安逸有直接關係。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方設法排除一切幹擾,讓其順利成長,從而缺少甚至根本就從未經曆過挫折和磨難,那麼適應力從何而來,遇到挫折又怎能承受?沒有應對挫折的能力,人生的理想又從何談起?
很多家長深信,兒童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差,隻能接受良好的環境,並且以為“挫折”隻能給孩子帶來痛苦和緊張。所以把挫折看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觀念成了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會間接地影響孩子的發展。
其實,讓孩子從小就遭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處的。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煉意誌、提高適應力和競爭力的有利武器。
1.有意地設置障礙,培養麵對挫折的能力。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經曆難以計數的挫折。如果孩子的道路一向平坦,做事順心,那麼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從而走向失敗。所以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設挫折情境,讓孩子獲得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以培養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遇到困難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能衝破阻礙,實現目標。
在這一方麵,日本父母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在日本,許多家庭都采用讓孩子赤足、赤裸上身跑步鍛煉的做法。在清晨,讓孩子穿著短褲、赤著腳在院子裏跑,每天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經受寒冷的訓練。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環境為孩子設置一些接近現實的小障礙,比如,孩子做作業遇到了困難,不要急於告訴答案,而讓他自己多思考,獨立地去解決,作為家長,隻是適時地加以指導、啟發。但是為孩子設置障礙時必須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障礙難度要適中,否則如果難度太大,易造成孩子的失敗,多次的失敗,極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2.鼓勵克服困難以增強麵對挫折的勇氣。在人們麵對困難的時候,都有兩種態度可以選擇:一種是失望、退卻;一種是積極接受考驗,在困難中鍛煉自己。尤其是對於幼兒,受挫折以後,難免會垂頭喪氣,采取逃避的方式。
這時,就需要家長的引導,鼓勵孩子麵對現實,勇敢地向困難發起挑戰。比如在孩子第一次摔倒時,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別怕,摔一下算不了什麼,我知道你很勇敢”,也有的家長會大驚小怪地喊叫,讓孩子感覺到好像發生了什麼大事。
父母如此不同的反應就可能影響到孩子對待困難的態度,可想而知,第一個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更有勇氣去麵對。
3.及時疏導,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困難是經過努力就可以克服的,還有很多是無法戰勝的。當孩子真的受到了挫折以後,家長不能置之不理,采取“無視”的態度,而應及時疏導,幫助孩子認識挫折,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進而正確理解挫折。同時,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讓孩子們認識到挫折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態度,這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