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縱之聖劉邦(1 / 3)

因為酈食其的巧計,裏應外合一舉拿下了陳留後,劉邦乘勝圍攻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同秦開封守將趙賁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這一戰雖然打得趙賁損兵折將,但開封城牆堅厚,難以攻克。正在此時,秦將楊熊帶大隊人馬來支援開封,劉邦立即撤離開封,率軍直搗楊熊的落腳地白馬。雙方在白馬、曲禺兩次戰鬥,劉邦都獲得了勝利。

開封之戰後,劉邦向韓國的屬地擴展,進軍潁水(今河南禹州),在這裏得遇張良。當初張良跟著劉邦歸順項梁後,項梁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楚王之後為王,隨著楚國複國,除了韓國其他各國也相繼複國。張良暫時告別劉邦,致力於恢複韓國。韓國複辟後,張良苦於人馬太少,不敢和秦軍正麵作戰,現在聽說劉邦帶兵經過,趕緊率部來投。在張良的幫助下,劉邦占領了原屬韓國的大片土地。

為爭先入關,劉邦從潁水北上,首先占領了平陰(今河南孟津東北),控製了黃河渡口,接著,又進軍洛陽,企圖由此打開通向關中的東大門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的道路。由於攻堅受挫,劉邦舍棄從洛陽向函穀關進軍的計劃,改道向南迂回,南陽郡守兵敗逃往宛城(今河南南陽)。劉邦決定繞開宛城直接向武關進發,以減少進軍關中的時間。關鍵時候,張良進言:“南陽的秦軍雖然敗了,但主力還在,現在不打宛城就向武關進發,便會陷入秦軍的前後夾擊,到時候我軍進退兩難就危險了。”劉邦於是連夜折回來攻打宛城。宛城郡守猝不及防,走投無路,隻好歸順劉邦,被封為殷侯,繼續守宛城,之後歸降者絡繹不絕,劉邦兵不血刃占領了丹水、胡陽、酈城、析城(均在今河南西部)各地。

靠著一箱子珠寶,秦朝的最後一道防線嶢關失守,劉邦先於項羽進了鹹陽。

由此可以看出,整個過程果然都是他在鬥智、項羽在鬥力——劉邦的目標是“先入關”當王,打擊秦軍的事兒幾乎全是項羽在做。

3. 見酈生

酈食其是秦末陳留高陽人,從小喜歡讀書,滿腹韜略,但生不逢時,家貧無業,鄉裏稱他是“狂生”。秦王朝推行文化專製,嚴禁學問,酈食其以給人看大門謀生,但人窮誌高,一直想找一位明主。秦末,各路義軍蜂擁而起,先後有多路義軍將領路過高陽,酈食其多方打探他們為人,覺得其他人都不會有所作為,不值得自己報效,唯獨劉邦“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於是在劉邦率領起義軍經過陳留時聞訊趕來拜見。

劉邦從西征開始就在各地招賢納士,希望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得力助手,到了高陽,駐紮下來後,一邊坐在那兒讓兩個女子為自己洗腳,一邊召見了酈食其。酈食其見狀,沒有下拜,隻是問:“足下是想助秦滅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破秦呢?”

因為酈食其的巧計,裏應外合一舉拿下了陳留後,劉邦乘勝圍攻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同秦開封守將趙賁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這一戰雖然打得趙賁損兵折將,但開封城牆堅厚,難以攻克。正在此時,秦將楊熊帶大隊人馬來支援開封,劉邦立即撤離開封,率軍直搗楊熊的落腳地白馬。雙方在白馬、曲禺兩次戰鬥,劉邦都獲得了勝利。

開封之戰後,劉邦向韓國的屬地擴展,進軍潁水(今河南禹州),在這裏得遇張良。當初張良跟著劉邦歸順項梁後,項梁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楚王之後為王,隨著楚國複國,除了韓國其他各國也相繼複國。張良暫時告別劉邦,致力於恢複韓國。韓國複辟後,張良苦於人馬太少,不敢和秦軍正麵作戰,現在聽說劉邦帶兵經過,趕緊率部來投。在張良的幫助下,劉邦占領了原屬韓國的大片土地。

為爭先入關,劉邦從潁水北上,首先占領了平陰(今河南孟津東北),控製了黃河渡口,接著,又進軍洛陽,企圖由此打開通向關中的東大門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的道路。由於攻堅受挫,劉邦舍棄從洛陽向函穀關進軍的計劃,改道向南迂回,南陽郡守兵敗逃往宛城(今河南南陽)。劉邦決定繞開宛城直接向武關進發,以減少進軍關中的時間。關鍵時候,張良進言:“南陽的秦軍雖然敗了,但主力還在,現在不打宛城就向武關進發,便會陷入秦軍的前後夾擊,到時候我軍進退兩難就危險了。”劉邦於是連夜折回來攻打宛城。宛城郡守猝不及防,走投無路,隻好歸順劉邦,被封為殷侯,繼續守宛城,之後歸降者絡繹不絕,劉邦兵不血刃占領了丹水、胡陽、酈城、析城(均在今河南西部)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