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主張去私,究竟私是個什麼東西,非把它研究清楚不可。私字的意義,許氏說文,是引韓非子之語來解釋。韓子原文,是“倉頡作書,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環即是圈子。私字古文作厶,篆文是厶,畫一個圈圈。公字,從八從厶,八是把一個東西破為兩塊的意思,故八者背也。“背私謂之公”,即是說:把圈子打破了,才謂之公。假使我們隻知有我,不顧妻子,這是環吾身畫一個圈;妻子必說我徇私,我於是把我字這個圈子撤去,環妻子畫一圈;但弟兄在圈之外,弟兄又要說我徇私,於是把妻子這個圈撤去,環弟兄畫一個圈;但鄰人在圈之外,又要說我徇私,於是把弟兄這個圈撤去,環鄰人畫一個圈,但國人在圈外,又說我徇私,於是把鄰人這個圈撤去,環國人畫一個圈;但他國人在圈外,又要說我徇私,這隻好把本國人這個圈撤了,環人類畫一個大圈,才可謂之公。但還不能謂之公。假使世界上動植礦都會說話,禽獸一定說:你們人類為什麼要宰殺我們?未免太自私了!草木問禽獸道:你為什麼要吃我們?你也未免自私。泥土沙石問木道:你為什麼要吸取我的養料?你草木未免自私。並且泥土沙石可以問地心道:你為什麼把我們向你中心牽引?你地心也未免自私。地球又問太陽道:你為什麼把我向你牽引?你未免自私。太陽又可問地球道:我牽引你,你為什麼不攏來!時時想向外逃走,並且還暗暗地牽引我?你也未免自私。再反過來說:假令太陽怕地球說它徇私,它不牽引地球,地球也不知飛向何處去了。地心怕泥土沙石說它徇私,也不牽引了,這泥土沙石,立即灰飛而散,地球也就立即消滅。

我們從上項推論,繪圖如丙,就可得幾個要件如下:

(1)遍世界尋不出公字。通常所謂公,是畫了範圍的,範圍內人謂之公,範圍外人,仍謂之私。

(2)人心之私,通於萬有引力,私字除不掉,等於萬有引力之除不掉,如果除掉了,就會無人類,無世界。無怪宋儒去私之說,行之不通。

(3)我們討論人性善惡問題,曾繪出甲乙兩圖,說:“心理的現象,與磁場相像,與地心引力相像。”現在討論私字,繪出丙圖,其現象仍與甲乙兩圖相合。所以我們提出一條原則:“心理變化,循力學公例而行”,想來不會錯。

我們詳玩丙圖,中心之我,仿佛一塊磁石,周圍是磁場,磁力之大小,與距離成反比例。孟子講的差等之愛,是很合天然現象的。墨子講兼愛,隻畫一個人類的大圈,主張愛無差等,內麵各小圈俱無之,宜其深為孟子駁斥。

墨子誌在救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楊朱主張為我,叫他拔一毛以利天下,他都不肯。在普通人看來,墨子的品格,宜乎在楊朱之上,乃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認為楊子在墨子之上,去儒家為近,豈非很奇的事嗎?這正是孟子的卓見,我非宜下細研究。

宋儒主張去私,究竟私是個什麼東西,非把它研究清楚不可。私字的意義,許氏說文,是引韓非子之語來解釋。韓子原文,是“倉頡作書,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環即是圈子。私字古文作厶,篆文是厶,畫一個圈圈。公字,從八從厶,八是把一個東西破為兩塊的意思,故八者背也。“背私謂之公”,即是說:把圈子打破了,才謂之公。假使我們隻知有我,不顧妻子,這是環吾身畫一個圈;妻子必說我徇私,我於是把我字這個圈子撤去,環妻子畫一圈;但弟兄在圈之外,弟兄又要說我徇私,於是把妻子這個圈撤去,環弟兄畫一個圈;但鄰人在圈之外,又要說我徇私,於是把弟兄這個圈撤去,環鄰人畫一個圈,但國人在圈外,又說我徇私,於是把鄰人這個圈撤去,環國人畫一個圈;但他國人在圈外,又要說我徇私,這隻好把本國人這個圈撤了,環人類畫一個大圈,才可謂之公。但還不能謂之公。假使世界上動植礦都會說話,禽獸一定說:你們人類為什麼要宰殺我們?未免太自私了!草木問禽獸道:你為什麼要吃我們?你也未免自私。泥土沙石問木道:你為什麼要吸取我的養料?你草木未免自私。並且泥土沙石可以問地心道:你為什麼把我們向你中心牽引?你地心也未免自私。地球又問太陽道:你為什麼把我向你牽引?你未免自私。太陽又可問地球道:我牽引你,你為什麼不攏來!時時想向外逃走,並且還暗暗地牽引我?你也未免自私。再反過來說:假令太陽怕地球說它徇私,它不牽引地球,地球也不知飛向何處去了。地心怕泥土沙石說它徇私,也不牽引了,這泥土沙石,立即灰飛而散,地球也就立即消滅。

我們從上項推論,繪圖如丙,就可得幾個要件如下:

(1)遍世界尋不出公字。通常所謂公,是畫了範圍的,範圍內人謂之公,範圍外人,仍謂之私。

(2)人心之私,通於萬有引力,私字除不掉,等於萬有引力之除不掉,如果除掉了,就會無人類,無世界。無怪宋儒去私之說,行之不通。

(3)我們討論人性善惡問題,曾繪出甲乙兩圖,說:“心理的現象,與磁場相像,與地心引力相像。”現在討論私字,繪出丙圖,其現象仍與甲乙兩圖相合。所以我們提出一條原則:“心理變化,循力學公例而行”,想來不會錯。

我們詳玩丙圖,中心之我,仿佛一塊磁石,周圍是磁場,磁力之大小,與距離成反比例。孟子講的差等之愛,是很合天然現象的。墨子講兼愛,隻畫一個人類的大圈,主張愛無差等,內麵各小圈俱無之,宜其深為孟子駁斥。

墨子誌在救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楊朱主張為我,叫他拔一毛以利天下,他都不肯。在普通人看來,墨子的品格,宜乎在楊朱之上,乃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認為楊子在墨子之上,去儒家為近,豈非很奇的事嗎?這正是孟子的卓見,我非宜下細研究。

凡人在社會上做事,總須人己兩利,乃能通行無礙。孔孟的學說,正是此等主張。孔子所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大學》所說:“修齊治平。”孟子所說:“王如好貨,與民同之。”“王如好色,與民同之”等語,都是本著人己兩利的原則立論。叫儒家損人利己,固然絕對不做,就叫他損己利人,他也認為不對。觀於孔子答宰我“井有人焉”之問,和孟子所說“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語,就可把儒家真精神看出來,此等主張,最為平正通達。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舍去我字,成為損己利人之行為,當然為孔門所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