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性善,還舉出許多證據,如孩提愛親、孺子入井、不忍釁鍾等等。宋儒則不另尋證據,徒在四書五經上尋出些詞句來研究,滿紙天理人欲、人心道心、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等名詞,鬧得人目迷五色,不知所雲。我輩讀《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諸書,應當用披沙揀金的辦法,把他這類名詞掃蕩了,單看他內容的實質,然後他們的偉大處才看得出來,謬誤處也才看得出來。

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合而為一,就合乎宇宙真理了。二說相合,即是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人問:孟子的學說怎能與荀子相合?我說: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於親。”二人之說,豈不是一樣?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據孟子所說:滿了五十歲的人,還愛慕父母,他眼睛隻看見大舜一人。請問:人性的真相,究竟是怎樣?難道孟荀之說,不能相合?由此知:孟荀言性之爭點,隻在善與惡的兩個形容詞上,至於人性之觀察,二人並無不同。

據宋儒的解釋,孩提愛親,是性之正,少壯好色,是形氣之私,此等說法,未免流於穿鑿。孩提愛親,非愛親也,愛其乳哺我也。孩子生下地,即交乳母撫養,則隻愛乳母,不愛生母,是其明證。愛乳母與慕少艾、慕妻子,心理原是一貫,無非是為我而已。為我是人類天然現象,不能說他是善,也不能說他是惡,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最為合理。告子曰:“食、色,性也。”孩提愛親者,食也;慕少艾、慕妻子者,色也。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求生存者,人類之天性也。故告子又曰:“生之謂性。”

告子觀察人性,既是這樣,則對於人性之處置,又當怎樣呢?告子設喻以明之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又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告子這種說法,是很對的,人性無善無惡,也即是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譬如深潭之水,平時水波不興,看不出何種作用,從東方決一口,可以灌田畝,利行舟,從西方決一口,可以淹禾稼,漂房舍,我們從東方決口好了。又譬如一塊木頭,可製為棍棒以打人,也可製為碗盞以裝食物,我們製為碗盞好了。這種說法,真可合孟荀而一之。

孟子書中,載告子言性者五:曰性猶杞柳也,曰性猶湍水也,曰性之謂性,曰食色性也,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此五者原是一貫的。朱子注食色章曰:“告子之辯屢屈,而屢變其說以求勝。”原書俱在,告子之說,始終未變,而孟子亦卒未能屈之也。朱子注杞柳章,謂告子言仁義,必待矯揉而後成,其說非是。而注公都子章,則曰:“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忽又提出矯揉二字,豈非自變其說乎!

孟子言性善,還舉出許多證據,如孩提愛親、孺子入井、不忍釁鍾等等。宋儒則不另尋證據,徒在四書五經上尋出些詞句來研究,滿紙天理人欲、人心道心、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等名詞,鬧得人目迷五色,不知所雲。我輩讀《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諸書,應當用披沙揀金的辦法,把他這類名詞掃蕩了,單看他內容的實質,然後他們的偉大處才看得出來,謬誤處也才看得出來。

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合而為一,就合乎宇宙真理了。二說相合,即是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人問:孟子的學說怎能與荀子相合?我說: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於親。”二人之說,豈不是一樣?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據孟子所說:滿了五十歲的人,還愛慕父母,他眼睛隻看見大舜一人。請問:人性的真相,究竟是怎樣?難道孟荀之說,不能相合?由此知:孟荀言性之爭點,隻在善與惡的兩個形容詞上,至於人性之觀察,二人並無不同。

據宋儒的解釋,孩提愛親,是性之正,少壯好色,是形氣之私,此等說法,未免流於穿鑿。孩提愛親,非愛親也,愛其乳哺我也。孩子生下地,即交乳母撫養,則隻愛乳母,不愛生母,是其明證。愛乳母與慕少艾、慕妻子,心理原是一貫,無非是為我而已。為我是人類天然現象,不能說他是善,也不能說他是惡,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說,最為合理。告子曰:“食、色,性也。”孩提愛親者,食也;慕少艾、慕妻子者,色也。食、色為人類生存所必需,求生存者,人類之天性也。故告子又曰:“生之謂性。”

告子觀察人性,既是這樣,則對於人性之處置,又當怎樣呢?告子設喻以明之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又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告子這種說法,是很對的,人性無善無惡,也即是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譬如深潭之水,平時水波不興,看不出何種作用,從東方決一口,可以灌田畝,利行舟,從西方決一口,可以淹禾稼,漂房舍,我們從東方決口好了。又譬如一塊木頭,可製為棍棒以打人,也可製為碗盞以裝食物,我們製為碗盞好了。這種說法,真可合孟荀而一之。

孟子書中,載告子言性者五:曰性猶杞柳也,曰性猶湍水也,曰性之謂性,曰食色性也,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此五者原是一貫的。朱子注食色章曰:“告子之辯屢屈,而屢變其說以求勝。”原書俱在,告子之說,始終未變,而孟子亦卒未能屈之也。朱子注杞柳章,謂告子言仁義,必待矯揉而後成,其說非是。而注公都子章,則曰:“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忽又提出矯揉二字,豈非自變其說乎!

朱子注“生子謂性”章說道:杞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之說,縱橫繆戾,紛紜舛錯,而此章之誤,乃其本根。殊不知告子言性者五,俱是一貫說下,並無所謂“縱橫繆戾,紛紜舛錯”。“生之謂性”之生字,作生存二字講。生存為人類重心,是世界學者所公認的。告子言性,以生存二字為出發點,由是而有“食色性也”之說,有“性無善無不善”之說,又以杞柳湍水為喻,其說最為精確,而宋儒反認為根本錯誤,此朱子之失也。然朱子能認出“生之謂性”一句為告子學說根本所在,亦不可謂非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