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毅教訓了兒子半,留下這句話當即拂袖而去。
“父親,對不起了。”
目送關毅離去,雲長心中掙紮許久,終究還是咬牙下定決心。
若這個時代乃是和平盛世,雲長此時與胡氏成婚,然後安安分分過日子倒也無妨。
然而,曾經輝煌鼎盛的大漢已經慢慢走向末路,群雄並起、諸侯混戰的時代即將來臨。
那個時候,國破家亡,人命如草芥。
假如雲長不能擁有足夠勢力,想要在亂世中活下去都非常困難,更不用是平平穩穩的過日子了。
雲長,已經沒有任何選擇。
長亭外,秋風蕭瑟,枯草叢生。
“兄長,你真的要隨我前往北方投軍嗎?”
關雄哪怕背著一包行李,也掩飾不住臉上的激動神色。
“我都走到這裏了,還能有假?”
“休要多言其它,快點趕路。”
關雄得到肯定答複,雖然仍舊疑惑關羽為何要這麼倉促離開,卻也沒多想其它,跟著關羽大步離去。
卻關毅剛剛回來,喊了幾聲都不見關羽回應,當即有些疑惑的走進關羽臥室。
“人去哪裏了?”
看到屋內空無一人,甚至有些雜亂,關毅當下一心中微驚。
“那是?”
忽然間,關毅看到案幾上麵有一封書信,急忙上前將信拿了起來,封麵上寫著‘父親親啟’四字。
急忙撕開信封,隻見信中寫到:吾聞北地鮮卑屢次入關擄掠,陛下欲起大軍遠征塞外,又有烏丸校尉夏育將軍領兵。
孩兒雖一鄉間村夫,卻也知‘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今既已經成年,遭逢此事自然要北上投軍,殺鮮卑人報效國家。
未免父親擔憂,孩兒隻得不辭而別。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待兒隨軍擊破鮮卑之日,再回家領罪。
附贈詩一首:
孩兒立誌出鄉關,不立戰功死不還;埋骨不需桑梓地,人間何處不青山。
讀完信中內容,關毅不由呆立當場,繼而揚起手中書信大笑起來,眼淚迅速布滿麵頰。
“無國何以有家,我兒既然有此雄心,又何懼為父不答應?”
“若早知我兒欲北上投軍,為父定會親自為我兒送別!”
關毅此時心情頗為複雜,既有些擔心,也為兒子的滿腔報國誌感到自豪。
特別是信中的‘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信中末尾那首通俗易懂,卻又頗顯豪邁的詩,更是讓關毅對於兒子大為改觀。
至於關毅支持關羽投軍報國,在這個時代倒也並不罕見。
漢之強,不僅在於軍力,更在於民心。
無論漢武帝北擊匈奴時作下的《西極馬歌》,還是名將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宣言,都表現出了漢人強烈的名族意識,以及那顆對於外族毫不妥協的信念。
後世有一句話:中國曆朝曆代都因國力孱弱而亡,唯有漢朝因強而亡。
此言雖然不盡全麵,卻也可以看出漢之強。
事實也的確如此。
哪怕漢末諸侯並起,異族仍然在諸侯鐵騎之下瑟瑟發抖,如公孫瓚、丁原之流,曾經都打得異族倉皇而逃。
曹操西討羌人,北征烏丸,甚至差點將烏丸滅族。
孫權南征山越,擄山越之民為己用。
諸葛亮南征孟獲,以懷柔之策恩德百越,令其不複叛亂。
漢末無論戰爭如何殘酷,諸侯之間再如何廝殺,塞外異族都沒能從這個末世王朝中得到任何好處。
由此也可以看出,漢人究竟有多麼強大。
其實漢人的強大不僅在於漢朝國力,更是在於那種強烈的民族意識。
關毅飽讀詩書,相較於普通百姓,那種民族優越意識更加濃烈,自然不會反對關羽北上投軍。
“阿羽,待你凱旋之日,為父定出鄉二十裏迎你歸來!”
“至於與胡家這場婚事,為父也先為你壓下。”
關毅抹幹臉上眼淚,拿著雲長留下來的書信,走出房屋麵向北方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