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荀彧再三推辭,張遼仍舊邀請其上馬,為其牽馬走在前麵。
不僅如此,張遼還派人縱馬返回秋亭,告知關羽這個喜訊。
途中,荀彧與張遼交談,發現此人雖隻是一介武人,卻談吐不凡,胸中有韜略。
荀彧不由感歎道:“大將軍麾下真是人才濟濟啊,似文遠這等璞玉,早晚必定光芒萬丈。”
卻說關羽得知荀彧回返,不由大喜過望,在秋亭內來回轉動幾圈,喜不自勝。
他極目遠眺,看到火光越來越近,急忙趨步上前迎接,正好看到了為荀彧牽馬的張遼。
關羽大步上前,從張遼手中接過了戰馬韁繩,居然想要親自為荀彧牽馬。
荀彧見狀大駭,就要滾鞍下馬,卻被關羽攔住。
“今夜我為先生牽馬,隻求先生為我解惑,如何才能立足雒陽,平定天下。”
荀攸隱在人群中,看到荀彧被如此厚待,心中也產生了羨慕之情。
“大將軍求賢若渴,麾下又兵多將廣,更有賈詡這等智謀之士,如今又得文若相助,日後必然騰飛九天。”
“我以後不管投奔何人,再見之日,大將軍必為吾主勁敵。”
關羽為荀彧牽馬,兩人先後進入秋亭,跪坐在蒲團上麵。
至於荀攸以及甲士,卻遠遠離去,沒有在秋亭之內打擾二人。
“還請先生教我,平定天下之策。”
關羽作揖,臉色真誠。
荀彧先是深吸氣,而後臉色變得極其嚴肅。
“大將軍以為,如今天下局勢如何?”
關羽聞言,先是眉頭緊皺,思量許久才試探性的說道:“漢室傾頹,盜賊肆虐,諸侯並起,民不聊生。”
荀彧再問:“大將軍以為,如何能得天下?”
關羽又思量許久,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自當任用賢才,輕徭薄賦,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如此方為上策?”
荀彧搖頭道:“得民心者,固然可得天下。”
“然不修兵戈,不通兵事,縱然百姓再如何安居樂業,縱然境內有再多財富,終究還會成為他人嫁衣。”
關羽急忙說道:“訓練精兵,防備外患,羽自然知曉。”
荀彧咄咄逼人道:“大將軍若想重兵事,自然要征兵役,大軍在外作戰,農夫運輸糧草,也要服勞役。”
“如此,又怎能輕徭薄賦?”
關羽聞言,卻是不知應當如何答複。
眼看關羽久久皺眉不語,荀彧忽然歎道:“我觀大將軍出世以來,鋒芒畢露,戰無不勝。”
“若吾所料不差,大將軍恐怕穩定雒陽局勢以後,就準備興兵攻打其餘諸侯吧?”
關羽心中微驚,不過很快就穩住心神,說道:“此舉可有不妥?”
荀彧不答反問:“大將軍可是欲攻幽、冀兩州?”
關羽心中再驚,不過仍舊沒有絲毫隱瞞的點頭道:“我如今占據關中、並州,兵強馬壯,又有天子為大義。”
“幽州民風彪悍、人口眾多,冀州富甲天下、人才輩出,若得此二州,青州亦唾手可得,如此即可得到整個北方,天下可定矣。”
荀彧聞言,卻是搖頭歎息。
“先生為何歎息?”
荀彧正色道:“我歎大將軍英明一世,卻最終會落得個窮兵黷武,兵敗身亡的下場。”
關羽眉頭緊皺,略顯不悅的說道:“先生何出此言。”
荀彧起身,道:“大將軍既知幽州民風彪悍,必然知曉那裏士卒精銳,又豈會這般好打?”
“且幽州刺史劉虞乃漢室宗親,恩澤四方,大將軍若興兵攻打劉虞,縱然能夠強占幽州,也勢必不得人心。”
“幽州更有驍勇善戰的公孫瓚,大將軍縱然最終能夠打下幽州,也勢必會耗費數載,消耗錢糧無數。”
“且幽州漢胡雜居,異族時常叛亂,若拿下幽州而不解決異族這個大患,非但不能成為大將軍助力,反而會拖累大將軍,甚至會耗盡錢糧,得不償失。”
“更何況,大將軍無故攻打漢室宗親,其餘諸侯又豈會坐視不理?”
關羽聞言,當即沉默不語。
荀彧再次說道:“大將軍亦知冀州人傑地靈,富甲天下,若興兵攻打,又豈會那麼容易打下?”
“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都是出身豪門望族,冀州之地又世家林立,無論韓馥還是袁紹,都能得到冀州世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