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試圖回答的是三個終極謎團: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世界應該是哪個樣子?人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其他所有疑問可以說都是從這三個謎團派生出來的。生活在不同地區的民族,最初由於客觀環境的差別,對這些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各種宗教觀念影響了各個民族的曆史,這反過來又強化了不同宗教的差異。古代交通不便,世界各地的交流困難而且稀少,所以幾個主要宗教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比如歐洲的基督教、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亞洲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國的民間宗教,它們在組織形式和基本教義都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國與國的人員商貿往來已有數千年曆史,曾經在著名的絲綢之路上流通的,不僅是有色有相的貨物,還有無形無狀的思想觀念,所以今天的學者發現,其實東西方宗教有頗多相通之處。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人類自此擁有“全球”的觀念,隨之而至的是“哥倫布大交換”:人口、動物、植物、思想文化甚至包括傳染病在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大規模流動。到了19世紀,歐洲國家憑借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經濟與暴力優勢,在世界各地實施殖民統治,開啟了迄今尚未完成的現代全球化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各種宗教觀念開始相互滲透。比如說在18世紀,基督教傳入中國,而伏爾泰等眾多歐洲知識分子則以閱讀和引用儒家的經典作品為榮。接觸到其他宗教思想之後,常見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將其目為異端邪說,進行口誅筆伐,甚至大肆迫害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歐洲曆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即是例證。另外一種是借機反思,看看自己信奉的宗教有哪些合理之處,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所幸的是,第一種反應變得越來越少。盡管時至今日,宗教間的衝突乃至戰爭仍然時有發生,但宗教融合早就成為現代社會不可阻擋的趨勢;並且種種跡象表明,傳統宗教的式微至少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社會學家往往將傳統宗教的衰落歸因於現代社會的世俗化,但細究起來,根本原因在於抱殘守缺的宗教思想並不能夠為現代人提供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指導。比如說美國宇航局在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已經飛出太陽係,某個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的古人如何能夠指點我們去認識宇宙?比如說在今日的中國,部分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核心家庭已經取代宗族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又怎能照搬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的人際關係理論?
西方——尤其是美國——許多有識之士很早便意識到今非昔比,傳統宗教的某些理論在其賴以成長的土壤不複存在以後,已經喪失了有效性。他們致力於打破原有的宗教藩籬,廣泛吸取神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智慧,融合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全新的、適合現代社會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些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新時代運動的誕生。
宗教試圖回答的是三個終極謎團: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世界應該是哪個樣子?人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其他所有疑問可以說都是從這三個謎團派生出來的。生活在不同地區的民族,最初由於客觀環境的差別,對這些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各種宗教觀念影響了各個民族的曆史,這反過來又強化了不同宗教的差異。古代交通不便,世界各地的交流困難而且稀少,所以幾個主要宗教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比如歐洲的基督教、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亞洲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國的民間宗教,它們在組織形式和基本教義都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國與國的人員商貿往來已有數千年曆史,曾經在著名的絲綢之路上流通的,不僅是有色有相的貨物,還有無形無狀的思想觀念,所以今天的學者發現,其實東西方宗教有頗多相通之處。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人類自此擁有“全球”的觀念,隨之而至的是“哥倫布大交換”:人口、動物、植物、思想文化甚至包括傳染病在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大規模流動。到了19世紀,歐洲國家憑借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經濟與暴力優勢,在世界各地實施殖民統治,開啟了迄今尚未完成的現代全球化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各種宗教觀念開始相互滲透。比如說在18世紀,基督教傳入中國,而伏爾泰等眾多歐洲知識分子則以閱讀和引用儒家的經典作品為榮。接觸到其他宗教思想之後,常見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將其目為異端邪說,進行口誅筆伐,甚至大肆迫害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歐洲曆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即是例證。另外一種是借機反思,看看自己信奉的宗教有哪些合理之處,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所幸的是,第一種反應變得越來越少。盡管時至今日,宗教間的衝突乃至戰爭仍然時有發生,但宗教融合早就成為現代社會不可阻擋的趨勢;並且種種跡象表明,傳統宗教的式微至少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是無可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