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出列!”
“陳誌遠,出列!”
“孫國平,出列!”
董士元一一讀著手裏的花名冊,被點到的鄉兵一個個站了出來,另列一隊,他們許多人的臉上,都是帶著興奮之色。
“朱應旺……,出列!”
點到朱應旺的時候,董士元眉頭微微皺了一下。這朱應旺性格內向,八竿子打不出來一個屁來,僅僅因為隊列訓練表現優異,就被選為火銃兵。
一人一把火繩槍,皮袋掛在身上,裏麵是火藥和鉛丸,二百人列成三排,首排多出一個哨官。
訓練的方式和後世練習射擊的方式基本一樣,一個個人形上半身的木板並排而立,作為訓練的靶子。
明軍中使用的火銃大多是火繩槍,是前膛裝彈的滑膛槍,射擊的最遠距離也不超過100米,最佳的有效射擊範圍在50米以內。火繩槍不但準頭低,裝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最熟練的火銃兵一分鍾填彈的數量也不過隻有三發,一般的基本上一分鍾一發。
比起來同時代清軍的弓箭,一分鍾五六箭甚至更高,火銃兵隻有形成輪番射擊,才能對敵方造成殺傷,而步兵大陣,也經得起騎兵的衝擊。
也正因為如此,火銃兵的陣型一般分為三排,第一排火銃兵射擊完後,退回後排填彈,第二排火銃兵前進繼續射擊,既不會幹擾戰友,也不耽誤攻擊時間。
而火銃兵越熟練,射擊速度越快,則殺傷力越大。這也是王泰選擇隊列訓練有素的鄉兵作為火銃兵,這是射擊上的先天優勢。
訓練場上“劈裏啪啦”,訓練場邊的王泰則是看的出神。
現在看起來,也許這200人的火銃兵微不足道,但總有一天,這些人就是軍中火銃大軍的教官、軍官。無論如何,他都是確確實實踏出了第一步。
至於未來,讓事實來證明吧。
“火銃裝滿藥試試,看能不能破甲?”
訓練時,隻有三成的火藥,在破甲能力上,絲毫看不出來。隻有用十足的火藥,才能知道,眼前的火繩槍到底能不能扛得住實戰。
訓練場上,人人興趣盎然,幾個火銃兵站了出來,人人裝填彈藥,然後瞄準了前方靶子上的鐵甲。
火繩槍在明一朝廣泛應用於各軍之中,即便是民間也不是稀罕物,使用上不存在任何問題。至於這三連擊,也是在隊列訓練的基礎上形成,並不存在什麼難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要養成處變不驚的射擊習慣,和熟練的射擊技巧。
“一百步,瞄準,射擊!”
“八十步,瞄準,射擊!”
“六十步,瞄準,射擊!”
“五十步……”
火銃聲不斷響起,眾人不斷記載測量的數據,終於,董士元興奮的聲音傳來。
“公子,八十步,可破棉甲! 四十五步,擊穿鐵甲!”
人人喜笑顏開,王泰卻是搖了搖頭,失望不已。
“四十五步,我的火銃兵已經被對方射殺完了! 要這樣的火銃又有何用?”
這些秦軍的火銃,可以說質量已經不錯,並無炸膛,但也就是對付對付流寇,對於身披重甲,甚至數層鐵甲的清軍來說,恐怕是收效甚微。
難怪明軍不願意用火繩槍,久疏訓練,用起來麻煩,還不如弓箭來的實在。
“看看流民裏麵,有沒有會造火器的工匠。現在先拿這些火銃練著,對付南山的烏合之眾,應該是不成問題。”
擴大槍膛,不讓銃管炸膛,火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