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遺後世憂(1 / 3)

.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慕華館,朝鮮王朝時期迎接大明敕使的國賓館,位於朝鮮都城漢城敦義門外。漢城四城門按照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及風水五行分別起名,它們分別被命名為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及肅靖門(以“靖”代“智”),從城門名稱,也可見朝鮮漢化之深。

慕華館是中國使臣進入漢城的第一站,首先的功能就是郊迎。當使臣抵達碧蹄館時,朝鮮國王、世子以及百官就已經在慕華館與迎恩門前恭候使臣蒞臨。使臣在慕華館接風洗塵以後,便進入城中了。使臣離開時,也在慕華館舉行餞別儀式。不過使臣下榻之處並非慕華館,而是城中的太平館,因此大明使臣的“使朝鮮錄”中,對慕華館著墨不多,而對太平館、南別宮有較多描述,便是因為在慕華館停留時間較短的緣故。

慕華館與迎恩門作為朝鮮王朝“郊迎”中國敕使的場所,堪稱是事大主義的象征性建築物。此外,慕華館由於場地較大,所以在平時也被用作朝鮮王朝觀射和閱武之所。

而現在,在這慕華館前,迎恩門下,身著青衣、伏地而跪的朝鮮眾臣,束手而立、戰戰兢兢的朝鮮國王李倧,王泰不由得心裏一陣錯愕。

漢城,就這樣被攻克了?

原以為至少一場不甚激烈的攻城戰,最後卻是不費一槍一彈。

這已為魚肉的朝鮮國王和權貴,隻要他高興,就可以為所欲為,甚至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心底原來存在的一絲憐憫,卻為後世的去漢化、屢屢和中華叫板的囂張所代替。

二戰後,朝鮮“去漢化”主義日益激烈。在朝鮮使用了500多年的漢字、漢語,走到了盡頭。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隨即頒布《韓文專用法》,1949年,朝鮮開始全麵廢除漢字。

1970年起,韓國中小學教科書中,漢字被取消,到1980年,韓國的出版物上幾乎再無漢字。

1988年漢城奧運會,韓國政府取消社會上存在的一切漢字標記,強調韓文化,意在去漢化。

2005年,時任漢城市長李明博召開記者會,正式聲明,把漢城的名稱改為“首爾”。

有些蠢貨專家意淫什麼韓國身份證、憲法裏還有漢字,去漢化並未成功,王泰對此白癡夢話,自然是不會苟同。

試問一下,那韓語嘰裏呱啦說出來,有沒有中國人能聽懂?

端午節、孔子、兵馬俑等,都被說成是發源於韓國,端午節被韓國強行“申遺”成功,也不知道,《離騷》他們會不會讀,用韓語讀出來是什麼味道?

更不用說,無視中國一再警告和國防安全的“薩德事件”了。

大軍不遠萬裏,既不是秀肌肉,也不是來遊覽的,自有他的政治目的。

不遺後世憂,這是收複朝鮮最好的機會!想要去漢化,左右逢源,在王泰的時代,想都不要想。????

看著戰戰兢兢,臉色蒼白、立於群臣之前的李倧,這位朝鮮國的君王,王泰微微沉吟片刻,便有了主意。

“大王,朝鮮與大明世代睦鄰,每有危難,中華必挺身而出,毀國紓難。爾等禽獸不如,甘願為滿清驅使,犯我大明,屠我同袍,罪大惡極。大王,你該當何罪!”

王泰的訓斥傳入耳中,不止是李倧,所有跪迎的朝鮮大臣們都是臉色大變。

王師北伐,雷霆之怒,又該如何化解?

“天國上使,朝鮮彈丸小國,久被建奴欺淩,本王為了朝鮮百姓,這才屈身於賊!此為本王奇恥大辱,也為朝鮮國恥,不得已而為之

,還請天使原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