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之中故老相傳一句諺語:拳出少林,劍歸華山兩百多年前,全真道本宗終南山重陽宮被蒙古大軍攻破,門徒四散,全真七子各自率領一支門徒,自建宗門,長春子丘處機於白雲觀傳下龍門一派,廣寧子郝大通,遊曆到華山之時,於五雲峰下,獲得睡仙人希夷先生陳摶老祖的傳承,明悟道理。於華山傳下道統,就此建立華山一派,在曆代掌門的勵精圖治之下,華山派聲勢壯大,短短數十年,就躋身中原頂級大派之列。
可惜天不從人願,華山派在上古元末之時,出了一位德才不足嫉賢妒能的掌門人,其人陰狠毒辣,忘恩負義。昆侖山上光明頂被一位少年英雄揭露隱私之後顏麵大失,惱羞成怒之下出手暗算那位少年英雄,暗算不成卻身死劍下,而隻有掌門才知曉去處的華山派藏經之處,也自此失卻下落,六大派齊攻光明頂失敗之後,被元廷暗算,受困萬安寺,死了好幾位派中好手,加上幾位被那位掌門人暗算致死的門中高手。內憂外患之下,華山派元氣大傷。
而一百年前,掌門嶽肅與師弟蔡子峰,受邀於福建莆田少林寺作客,無意之間看到了一部武學秘要葵花寶典,為彌補門中損失,二人決議偷看此書。匆匆之際,二人不及同時遍閱全書,當下二人分讀,一個人讀一半,後來回到華山,共同參悟研討。不料二人將書中功夫一加印證,竟然牛頭不對馬嘴,全然合不上來。二人都深信對方讀錯了書,隻有自己所記得的才是對的。可是單憑自己所記得的一小半,卻又不能依之照練。兩個本來親逾同胞骨肉的師兄弟,到後來竟變成了對頭冤家。華山派分為氣宗、劍宗,也就由此而起。紅葉禪師不久發現此事,他知道這部寶典所載武學不僅十分厲害,且兼凶險之極。這最難的還是第一關,隻消第一關能打通,到後來也沒什麼。第一關隻要有半點岔差,立時非死即傷。
紅葉當下派遣得意弟子渡元禪師前往華山,勸論嶽蔡二位,不可修習寶典中的武學。渡元禪師上得華山,嶽蔡二人對他好生相敬,承認私閱《葵花寶典》,一麵深致歉意,一麵卻以經中所載武學向他請教。殊不知渡元雖是紅葉的得意弟子,寶典中的武學卻未蒙傳授。當下渡元禪師並不點明,聽他們背誦經文,隨口加以解釋,心中卻暗自記下。渡元禪師武功本極高明,又是絕頂機智之人,聽到一句經文,便己意演繹幾句,居然也說得頭頭是道。不過嶽蔡二人所記的本已不多,經過這麼一轉述,不免又打了折扣。渡元禪師在華山上住了八日,這才作別,但從此卻也沒再回到莆田少林寺去。不久紅葉禪師就收到渡元禪師的一通書信,說道他凡心難抑,決意還俗,無麵目再見師父雲雲。渡元後來易名“林遠圖”,以《葵花寶典》為基礎,創出林家七十二路“辟邪劍法”,打遍天下無敵手。由於這一件事,華山派弟子偷窺《葵花寶典》之事也流傳於外。過不多時,魔教十長老來攻華山,在華山腳下一場大戰。魔教十長老多身受重傷,大敗而去。但嶽肅和蔡子峰兩人均在這一役中斃命,而二人所錄《葵花寶典》也被魔教奪了去。後來華山派決定從歸於好但卻還是劃為劍氣二支共建華山……
和風熏柳,花香醉人,正是**漫爛季節。華山之上,華山派廂房外,一個二十七八歲、長相英俊的書生模樣的人正焦急地走來走去。旁邊還有無數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和七八十幾個老頭站在一旁。人姓嶽,名不群,在江湖上有個綽號叫“君子劍”,乃是華山派掌門,她夫人乃是和她一起長大的師妹,姓寧,名中則,在江湖上有個漂亮的外號叫“華山玉女”,二人成親多年,嶽夫人終於有了身孕,十月懷胎之後,今日終於到了臨盆的日子,旁邊的是華山劍氣二支的同們師兄弟及華山鎮派十大長老。
“別跑了,哼,之前是怎麼教你的,讓你平時多鍛煉一下養氣功夫,教你讀書寫字,彈琴作畫,難道是要讓你考狀元不成,原本還以為你的養氣功夫好些了,沒成想這回又打回了原形,這些年的養氣功夫都學到狗身上去了,到現在還是這幅急性子”。這說話的是一個青袍老人是嶽不群的師傅,華山上代掌門周清玄。聽了師傅的訓斥,嶽不群便靜下心。來他師傅同來的紫袍中年男子則是嶽不群的嶽父寧長青。看著嶽不群心不在焉的樣子一直望著產房暗道女兒總算是沒嫁錯人,雖然也很擔心女兒的情況,但是這幾十年的養氣功夫卻不是說著玩兒的,是以思索了一番,便笑著對一旁板著臉的周清玄道:“師兄,你也莫要在生不群的氣了,再說不群也是第一次當爹,則兒又在產房受苦,將心比心,即使是換個人,也是難以冷靜的下來啊,等過了這幾日,不群也是當爹的人了,自然不會像剛才那樣心浮氣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