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之大略,三分在外,七分在內,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必然要服從於內政。這一條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適用的。那麼相應的,麵對世界局勢的變化,僅僅是“高來高去”著眼於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得失,是難以看清事情前言全貌的,我們非常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各個國家的內部。
有些人在看中國以外的世界時會有這樣一種習慣——把一個國家人格化、符號化。英國便是“貴族文化”;日本便是“軍國主義僵屍”,抑或是“色情工廠”;而美國所對應的通常則是“民主製度”、“霸權主義”,甚至僅僅意味著“蘋果”和“好萊塢”……
顯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是“千人一麵”的。國家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組成,他們屬於不同的階層,有著各自不同的訴求、不同的信仰。而其中最根本的,則是利益取向的不同,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自從國家存在的那一天起,代表著不同群體利益的政治家或是政客們就在無休止地相互鬥爭、相互妥協。這些鬥爭或妥協的最終產物,便是一國內政、外交的種種決策。
簡單地說,一個國家以何種態度對待另一國,這通常是他們內部討價還價鬥爭之後的結果,而這種態度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任何一國內部的利益關係都是始終在變化的。對此,我們無須理解——他們有他們的利益訴求,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但必須了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搞明白兩個國家之間的複雜關係,歸根結底就是要弄明白兩點:己之利益所在與人之利益所在。這兩點搞明白了,才最可能做到皆大歡喜。
最後,各個國家除了其自身特點之外,也總會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去研究其他國家的曆史脈絡,品評其間的成敗得失,除了能搞明白對方之外,對搞明白我們自己同樣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