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夜便
寒素人家冷落村,隻憑泌水護衡門。
抽橋斷卻黃昏路,山犬高眠古樹根。
還有《吟便》《眺便》二首,因原稿散失,記憶不全,大約說是純賴天工、不假人力之意。此等福地,雖不敢上希蓬島、下比桃源,方之輞川、剡溪諸勝境,也不至多讓。誰想賊氛一起,踐以兵戎,遂使主人避而去之,如擲敝屣,你道可惜不可惜!今日這番僭妄之詞,皆由感慨而作,要使方以外的現任司馬、山以內的當權宰相,不可不知天爵之榮,反尋樂事於蔬水曲肱之外也。
如今說個不到亂世先想居鄉的達者,做一段林泉佳話、麈尾清談,不但令人耳目一新,還可使之肺腸一改。人人在市並之中,個個有山林之意,才見我作者之功,不像那種言勢言利之書,驅天下之人而歸於市道也。
明朝嘉靖年間,直隸常州府宜興縣有個在籍的大老,但知姓殷,不曾訪得名字,官拜侍講之職,人都稱為“殷太史”。
他有個中表弟兄,姓顧,字呆叟,乃虎頭公後裔,亦善筆墨,饒有宗風。為人恬澹寡營,生在衣冠閥閱之鄉,常帶些山林隱逸之氣。少年時節與殷太史同做諸生,最相契密。但遇小考,他的名字常取在殷太史之前,隻是不利於場屋,曾對人立誓道:“秀才隻可做二十年,科場隻好進五六次,若還到強仕之年而不能強仕,就該棄了諸生,改從別業。鑷須赴考之事,我斷斷不為。”不想到三十歲外,髭須就白了幾根。有人對他道;“報強仕者至矣,君將奈何?”呆叟應聲道:“他為招隱而來,非報強仕也。不可負他盛意,改日就要相從。”果然不多幾日,就告了衣巾,把一切時文講章與鏤管穴孔的筆硯盡皆燒毀,隻留農圃種植之書與營運資生之具,連寫字作畫的物料,都送與別人,不肯留下一件。人問他道:“書畫之事與舉業全不相關,棄了舉業,正好專心書畫,為什麼也一齊廢了?”呆叟道:“當今之世,技藝不能成名,全要乞靈於紗帽。仕宦作書畫,就不必到家也能見重於世。若叫山人做墨客,就是一樁難事,十分好處隻好看做一分,莫說要換錢財,就賠了紙筆白送與人,還要討人的譏刺,不如不作的好。”知事的聽了,都道他極見得達。
他與朋友相處,不肯講一句膚言,極喜盡忠告之道。殷太史自作宦以來,終日見麵的不是迎寒送暖之流,就是脅肩餡笑之輩,隻有呆叟一人是此公的畏友。凡有事關名節、跡涉嫌疑、他人所不敢言者,呆叟偏能正色而道之。至於揮麈談玄,挑燈話古,一發是他剩技,不消說得的了。所以殷太史敬若神明,愛同骨肉,一飲一食也不育拋撇他。
他的住處去殷太史頗遠,殷太史待他雖然不比別個,時時枉駕而就之。到底仕宦的腳步輕賤殺了也比平人貴重幾分,十次之中走去就教一兩次,把七八次寫帖相邀,也就是折節下交、謙虛不過的了;何況未必盡然,還有脫略形孩來而不往的時候。況且宜興城裏不隻他一位鄉紳,呆叟自廢舉業以來,所稱“同學少年多不賤”者又不隻他一個朋友,人人相拉,個個見招,哪裏應接得暇?若丟了一處不去,就生出許多怪端,說:“一樣的交情,為什麼厚人而薄我?”呆叟棄了功名不取,丟了諸生不做,原隻圖得“清閑”二字,誰想不得清閑,倒加上許多忙俗,自家甚以為恥,就要尋塊避秦之地。況且他性愛山居,一生厭薄城市,常有耕雲釣月之想,就在荊溪之南、去城四十餘裏,結了幾間茅屋,買了幾畝薄田,自為終老之計。起初並不使人與聞,直待臨行之際,方才說出。少不得眾人聞之,定有一番援止。
暫抑談鋒,以停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