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唱得好啊~~~~郎歡女悅,盡在曲中,聽在耳中,仿佛當真看到了一群妙齡女子泛輕舟,涉江采芙蓉的情景。我想女子一定都是挽雙髻,著綠衫,巧笑兮兮……?”荷花從中的小舟上,眯著的一雙鳳眼忽然張開,肩膀微微一動,收起了敞開的衣衫,雙手鼓掌叫好道。
這男子姓李單名一個旭字,本是西湖一帶的官宦人家子弟,年少時在家鄉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官至公卿。他倒也有些才學,不及弱冠,便考了個秀才,此後他讀書也極為用功,三年過後,他自問學問大成,便告別父母趕往南京應試,準備大展宏圖,一舉高中,不料,南京作為帝國的陪都,畢竟是繁華之地,豈能與家鄉可比,骨子裏浪漫feng流的他,很快就被南京的繁華所吸引,尤其是那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讓他大開眼睛,自命feng流的他,就被qing樓歌館裏的歌ji吸引,把科舉之事,完全拋在了腦後,終日在風月場裏瀟灑,與qing樓歌ji打得火熱,若說這倒也罷了,偏偏他將學那宋代的柳永,把那些從秦淮歌姬的身上靈感,一一寫在了文章之中,引得金陵城中人人傳唱,這事兒不知怎麼傳到了永樂皇帝的耳朵中,皇帝聽了大為生氣,對當年的主考官放出話兒,李旭科舉永生不錄,皇帝發了話兒,下麵的官兒還能不照辦,自從李旭的科舉之路便徹底斷送了,後來他父親犯了事,被貶官削職,家道自此中落,他科場失意,眾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隻嗜好出入市井,看遍qing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憐香惜玉,直把群ji當倩娘……,終日留戀煙花之地。
好在他也有些真才實學,在西湖一帶頗有些聲名,常以買畫、給人代些書信為生,直到前些年,從山東青州來的彭家在杭州立足,招募大批的才學知識,彭家主母聽說了他的遭遇和才學,對他極為欣賞,讓他進了彭家幫忙做些商會之事,他的日子這才好過了一些,靠著彭家的幫忙,加上自己兄弟的諸多幫忙,他便自西湖一帶迅速置辦起了店鋪、作坊、田地,家境也慢慢恢複了幾分,算是西湖一帶殷實之家, 隻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自南京回來後,就一直沒改,這些年家境好了幾分,便開始留戀qing樓裏了。
……………………
他身旁的女子叫謝秀英,原本是秦淮河畔的一名qing樓女子,色佳才秀,早些年聽了他的文章,平日裏極為喜歡,誰知,李旭惹惱了當今皇帝,丟了功名,不得不返回杭州,後來,他遊蕩至南京,照例流浪ji家,結識謝秀英,見其書房有幾篇他當年一時興起而做的詞曲,都是她用蠅頭小楷抄錄的。因而與她一讀而知心,才情相配。臨別時,李旭寫新詞表示永不變心,謝秀英則發誓從此閉門謝客以待李郎。
但此後李家家道中落,李旭生活落魄潦倒,卻未忘謝秀英,忍受不了相思之苦,便感到了秦淮河畔與之相會,誰知謝秀英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李旭心中惆悵,在花牆上賦詞一首,便返回了杭州。那知這謝秀英也是有情義的女子,見到了牆上的詩詞,便知李旭來過,心中頗有愧疚之意,更是感念他對自己的一片癡情,賣掉家私趕往杭州尋李旭。幾經周折,謝秀英總算在杭州彭家找到了李旭。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謝秀英用家私自杭州西湖湖畔買了兩間小屋,一塊桑田在西湖湖畔住了下來,儼然是一對夫妻。
隻可惜,落魄已過,李旭考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在身,又有彭家這個大家的支持,李旭雖不是官,卻也有些聲望,在杭州西湖一帶,也算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少不了多縉紳人家盯著他,要將自己的閨女許配給他,可惜了,李旭就是不答應,最後被逼急了,直說自己早已娶了妻子,眾人這才就此作罷,但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謝秀英是qing樓歌姬的身份很快被人知道了, 頓時在西湖旁可算是炸開了個鍋了,議論紛紛,那謝秀英臉皮兒薄,禁不住人說三道四,生怕對李旭聲名不利,動了要走的心思,誰知李旭渾然不懼,既被人知曉,便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了聘禮,光明正大的迎娶了,要說士大夫取一個歌姬做小妾,倒也算不得什麼,偏偏這李旭不顧眾人鄙視的目光,硬是將娶了謝秀英做了正房,這一下讓一群無知的百姓,商賈差點沒咬了自己的舌頭,議論之聲更甚了,可這事是人家願意,朝廷王法都不管,自然也沒人真來管這檔子破事了,鬧騰了幾個月,算是徹底無人吭聲了。
就這樣,這一對有qing人,總算是過了正常的日子,李旭除了打理自家生意之外,便是為彭家做事,其實說是做事,不過是彭家借用他的才學,與彭家對立的楊家做些比試,好在場麵上贏一會兒商埠的使用權而已,而這些夥計,也不是天天都在做,不過是每年都有那麼一次,當年彭家從山東來到杭州落腳後,便迅速站穩了腳,實力後來居上,幾乎與杭州的大家楊家分庭抗禮,楊家世代在杭州做綢緞生意,在彭家沒來之前,是一家獨大,彭家來了杭州後,實力迅速崛起,恰好楊家太公死後, 彭家更是抓住了機會,趁機發展了實力,短短幾年竟將楊家比了下去,這楊家自然不甘心,與之爭奪,十幾年來,你來我往在這杭州可算是爭得你死我活,直到前兩年,彭家的老令公去世,楊家再找到了機會,揚眉吐氣了一回。
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彭家老令公雖死了,但也留下一個好兒媳,還有兩個好孫女,母子三人可算是精明能幹,尤其是彭家大小姐,這些年一直周旋楊家與各大商家之間,將原本人人看到要倒塌的彭家給支撐了起來,讓人好生佩服,可女兒家,畢竟是女兒家,論心計智謀,如何是一幫大老爺們的對手呢,更何況楊家兄弟狼子野心,一直咄咄逼人,雖有彭家大小姐苦苦支撐,也免不了彭家落敗的下場,好在上天對彭家極為照顧,在去年的商會比試之中,楊家公子以無人能比的對子才學,以及當場作了兩首好詩,讓彭家應了那場比試,加上武鬥之中,彭家大小姐親自上陣,彭家府上上下齊心,總算是勉強贏回了商會的權利,利用這些權利,彭家在杭州一帶多開了幾家店鋪,才勉強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