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她是我的親戚。”
李老頭一聽,二話不說,又拿起一條圍巾就走。小青年緊追上前:“你怎麼不付錢就走?”
“因為咱們是親戚,我是那姑娘的爸爸呀!”
小青年強詞奪理,無中生有,李老頭抓住時機,如法炮製。兩個人以假對假、荒誕幽默。小青年的話是想氣李老頭,可李老頭同樣來個無中生有,針鋒相對。將姑娘和自己的關係捏造成父女關係,其荒誕性發展到極點上,可笑之處淹沒了令人惱怒之情。
某地方每年一度的征兵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為了實現年青時立誌參軍的理想,也想去碰碰運氣,他來到新兵報名處。
“您的年齡?……”工作人員對他的意圖大惑不解。
“我五十二了。”老人輕快地回答。
“可是,按照征兵的有關規定,你已經超過合適的年齡了。”工作人員解釋道。
“嗯!我當然知道,可是你們難道不需要人當將軍嗎?”老人反問道。
老人的行為本身是不合情理的,但是他卻善於見縫插針,“沒理找理”。他那種無理的要求是建立在這樣一種逆向推理的基礎之上的:年輕人是被征去當普通士兵的,將軍一般來說都是由年齡比較高的人來充當的,我自己年紀挺高,所以有權報名參加。
善於移花接木
通常人們在進行交流或辯論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對雙方討論的同一個概念要取得一致的含義,這在邏輯上叫做“同一律”,而移花接木,則是巧妙地偷換概念,和原來的含義相反。這樣,也能產生幽默效果。我們仍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位長官到連隊巡查,正趕上士兵們吃中午飯。
“夥食怎麼樣?”長官問士兵們。
“報告長官,湯裏泥土太多。”一個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們人伍是為了保衛國土,而不是挑剔夥食!”長官非常生氣地大聲斥責道,“難道這個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畢恭畢敬地立正,又斬釘截鐵地說,“但決不是讓我們吃掉國土。”
士兵們的夥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與“國土”意義相差甚遠,但士兵卻能抓住“土”這一信息,並將其生發開去,不無關聯地與國家的形勢、國土的淪喪和軍人的職責密切地結合在了一起,既體現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忠誠,又巧妙地達到了夥食改善的目的,同時還給枯燥無味的軍旅生活帶來了無限生趣。
有時候,移花接木還可給別人一個台階下,讓對方在開懷一笑中體悟話中的含義。
一對夫婦結婚已經有十餘年了,每個月他們都要給雙方的父母寄生活費。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辦。可是妻子卻每個月給自己的父母寄五十元,給丈夫的父母寄二十元。丈夫一直憤怒在心,卻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妻子。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麼事都不幹,總要先抱抱小兒子,親撫半天。可這天回家後,他見到一歲半的小兒子正在搖車裏哭,卻假裝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他一反常態地走到五歲女兒的身旁,把五歲的女兒伸手抱了起來。
正在做飯的妻子扭頭看到了,急忙喊道:“兒子都哭成那樣了,你怎麼還不趕緊去哄哄他?”
丈夫不緊不慢地說:“這二十元錢的,還是你來抱吧!我要抱五十塊錢的。”
聰明的丈夫風趣而又不失原則地請妻子進入了自己所預設的易位“圈套”,沒有累續長篇的發牢騷,卻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實質和自己的不滿情緒。
妻子一聽紅了臉,以後每月也給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