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這是我親眼所見,絕對錯不了。”人的眼睛對於事物的觀察能力究竟有幾分準確性?實在值得探討。或許人常帶著先人為主的有色眼鏡,隻看適合自己的事情也說不定。
誠然,人的五官中,接受刺激最強的部位莫過於眼睛。常常是映在眼裏的事就是終生也難忘的。因此,和人接觸不得不注意他態度的理由也就在此。有許多事情是由於自己不拘小節的習性而影響了說服的效果。在此,特別指出幾項必須注意的要點:
(1)手
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是手。玩弄領帶、用手掩住鼻子。不停地撫弄頭發、使手關節發出聲音、玩弄接過手的名片等等不良習性。兩隻手總是忙個不停,很不安穩的樣子,常易導致說服失敗。
(2)腳
神經質地不停搖動,往前伸,翹起腳,緊張時翹起後腳跟等等動作,不僅製造緊張氣氛,而且也顯得相當不禮貌。如果在討論重要問題時翹起腳,準會被人白眼。
(3)背
老年人駝背是正常的事,如果連年輕人都彎腰駝背的話,可就不太好了。不說別的,就是連說服他人最起碼的外表都沒有。我們應該挺直腰杆和人交談。
(4)眼睛
目光驚慌失措,在該正視時會把目光移開,這些人都是缺乏自信心,或者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這種人容易使人反感。然而如一直盯著對方的話,又難免會給人壓迫感,使別人不滿。因此隻要能安詳地注視對方眼睛的部位就可以了。
(5)表情
毫無表情,或死板板的、不悅的、冷漠的、無生氣的表情會給對方留下惡劣的印象。應該趕快改正,不讓自己臉上有這種表情。為使說話生動,吸引對方,最好能有生動活潑的表情。
(6)動作
手足無措,動作慌張,表示缺乏自信心。動作遲鈍、不知所措,會使人覺得沒勁兒,而且讓人覺得他愚不可及。昂首闊步、動作敏捷、有生氣的交談等就會使氣氛變得融洽。所以,千萬別忘記人是依行為而被評價、依態度而改變周圍氣氛的。
進一步而言,人的動作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每一個姿態都相當於一個字在語言中有著其特殊的功能。
在人們的言語中,為了使人易於了解,我們必須將話組合成為一體或者成為句子,才能夠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思想。有人深信揭開這個非語言傳達的世界,足以使他們流利地說出這種語言。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傳達僅讓他們了解到一個意識的層麵,而非使他們成為心理專家。單憑觀察和對某些孤立姿態的了解而迅速下結論,是最不可取的。一個持續了好幾分鍾的靜態姿勢可能與先前的身體動作不協調,相反的,它可能會被潛意識的姿態更進一步的否定掉。
把種種要素從環境中抽離出來之後,要了解姿態就非常困難了。然而將各種姿態適當地組合起來,便可以產生一個完整的形象。
所謂“神經質的傻笑”,就是內在不協調的一個最佳的例子。這種笑聲極為不協調,從某方麵來看,它表示愉快,但是這種姿態的另一方麵則象征著極端的不愉快。不僅是手臂、腿部有緊張的動作,連整個身體也像是在逃避一種不愉快的處境而變動著。像這種情形,絕不是對幽默的言詞所產生的反應。相反地,這種笑對他來說很牽強,甚至是受到驚嚇所造成的。
的確,我們該尋找的不僅是可以互補,而且是可以形成一個姿態群的類似態度。舉個例說,一個推銷員的姿態群可能是這樣的:當他非常熱心地推銷商品時,臀部隻挨著椅子的邊緣,雙腳分開,腳尖迅速地抖動,手部置於桌麵,身子向前傾靠。調和的麵部表情助長了他的聲勢。好比說:眼睛靈活地運轉,同時露出輕淺的笑容,可能連額頭都沒有一絲皺紋。
了解姿態的一致性就像一種監視裝置,透過它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意義。這好比一種“反假設”控製,驅使我們在下結論之前作進一步的觀察。推敲他人的姿態並賦於意義,起初看似是件有趣且容易的事。然而不久就會發現,每一個姿態都可能很快地被另一種姿態所反擊、強化和混淆。未受過“非言詞傳達”知識訓練的人,往往沒有考慮到姿態的一致性而聚然加以判斷。從我們的經驗中深知,這對他們為害不淺,許多失敗的例子都是這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