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年,80後整整一代人集體“奔三”。
回望並不浪漫的歲月,80後的我們曾是開始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後出生的第一批人,也是閃閃紅星年代的經曆者。我們崇拜過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崇拜過勞動模範的艱苦奉獻。我們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見證了祖國的成長與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曾因其特殊的成長經曆被社會誤為“垮掉的一代”,於是乎,作為毫無背景、在底層闖蕩打拚的我們還要麵對一些衛道士們言必稱80後一代責任喪失、身無誌氣的指責。
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轉型,使我們提前承受了很多不該這個年齡承受之重,作為醫療、住房、教育全麵市場化的直接承受者,我們要承擔工作的壓力、贍養父母的壓力、養育子女的壓力、養房和車的壓力……這些就像蝸牛的殼,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沉重地背負著,厚重地過活著;我們奮鬥著、努力著,像一群不怕吃苦、永遠都在忙碌搬運的黑螞蟻,不停地搬走心中的目標,又搬來下一個夢想;我們耐著性子挑戰現實的壓力,雖然年近30但卻一直“三十難立”。更普遍的狀態是,我們大聲為自己呐喊加油的同時,卻一次次地迷失,自信而又自卑,正在淪為“蒼蠅人”:一隻趴在玻璃板上的蒼蠅,總也找不到出路,迷茫著、惶恐著、浮躁著,就像一位網友所調侃的:
上大學,我們懷著憧憬看了《奮鬥》,
當我們踟躇的時候,我們看了《我的青春誰做主》,
就當我們即將豁然開朗的時候,一部《蝸居》把我們全拍死了。
絕望中,我們看了《2012》,頓時淡定了。買什麼房子啊,早晚要塌的!
80後的我們似乎成了最不幸的一代,但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似乎不應該是一味地在安樂窩裏裝裝清純、發發牢騷,寫點多愁傷感、風花雪月的東西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為自己尋找出路。
因為這種找不到出路的狀態是很可怕的,一個月兩個月,可能感覺不出什麼,但是一年兩年下去,殘酷的現實肯定會造成10年後的恐慌、20年後的掙紮,甚至一輩子的平庸,讓人沒有踏實感和安全感!
每個年代的人都有每個年代的難處。迷茫與困惑誰都會經曆,恐懼與逃避誰都曾經有過。壓力也不應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自怨自艾、停滯不前的借口,更不應成為碌碌無為、祭奠失意的苦酒。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壓力,就不會有動力,也許有了壓力的陪伴,人們才會永遠這麼精力旺盛,不停地前進,不停地探索。在這探索的一路上,我們更多的是需要鼓勵與信心,而不是聞風而來的指責!否則的話,我們隻會停留不前,隻會逃避現實,隻會怨天尤人。
因此,在奔三的關鍵時期找到人生的出路是最為緊迫的,人生真的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一個人這樣揮霍浪費。如果我們不能在30歲前盡快找到迷茫的根源、衝出困惑、走出迷霧,實在是無顏麵對10年後、20年後的自己。
本書從80後的生存文化和生存現實入手,針對80後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困惑與迷茫,探討了80後的我們該如何自救,如何讓自己充滿信心,重新找回鬥誌,找到明確人生的奮鬥方向和目標,讓自己的奮鬥目標越來越具體,把握理想與現實中間的平衡點,並發掘和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天地,在焦灼的追逐夢想的過程中,享受到苦盡甘來的喜悅。
相信每個年輕的生命都有相同的期待,相信自己那怒放的生命,期盼有一天自己能飛向那片更高的天空。
編者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