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讓石頭變成金子——80後可以做得更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是做一顆默默無聞的石頭,還是變身做一塊耀眼的金子,說到底,還是在於自己。如果能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石頭,認定自身的價值,不拋棄,不放棄,不斷錘煉自己,也一樣能創造出比金子還耀眼的價值。

有了成果,你就有了背景

曾經聽到80後說的很經典的一句話:“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隻是背影。”“別人可以曬寶馬曬奔馳,曬爺爺,曬奶奶,曬金子,曬銀子,而我隻能曬背影。”“背景”和“背影”雖然僅相差三撇但卻是天壤之別,也讓人生出很多的感慨和聯想。

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家庭出身自卑,因為自己出生在農村,因為自己的父母是農民,因為自己的家裏很窮,因為自己沒有社會關係,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所以很自卑。這些人認為這樣的家庭背景不能成功,不能獲得財富,不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不能有美好的生活。其實沒有背景,不足以成為一個人消極自卑的理由。

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爸爸和我》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說,“不要以為苦出身就樸實,長得擰巴就不花”。有了背景,確實讓一些人少走了很多路、成長更快一些,沒啥背景的隻能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別人唾手可得的;背景讓一些人從在娘胎裏就領先,沒啥背景的從起跑線就開始落後,隻能靠自己的智慧去改變。

但是在這些看似不公平的背後也體現著某種公平。這些人的背景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一開始每個人都有很顯赫的背景,而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的。

沒有背景的人也無須唉聲歎氣、怨天尤人。看看那些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有幾個是有背景、靠著身世而一舉成名的?與其歎息,不如探路;與其苦熬,不如苦幹。正如俞敏洪說的,找一個好單位或者一個優秀的科研機構工作,選定一個專業後拚命地去努力,這樣一兩年下來,你就有了成果。有了成果,你就有了背景。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曾經講過他的一位朋友從一個中專生到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故事。這位中專生沒有任何背景,隻是在河南一個小縣城的政府工作。但他不甘於平庸,於是兩年後背了個破包獨身來到北京,開始自考學習,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拿下了政治學的大專學曆,他並沒有以此滿足,兩年後又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一個機關部門工作,這時的他覺得自己可以在這個舞台上實現自己當局長的夢想了,就把心思轉移到工作上。沒想到,新東方的老師覺得他應該有更高的理想,就鼓勵他考托福、GRE後出國留學,經過一番努力,兩年後,被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政治學院錄取,最後進入世界銀行工作。

一個沒有什麼身世背景的中專生能奮鬥到這種程度、取得這樣的成就,其艱辛過程可想而知。但是與今天的輝煌相比,那些艱辛算得了什麼?一提起自己北大研究生身份、哈佛大學的求學經曆、世界銀行職員的身份,人們就會覺得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些都將成為其日後社會交往的背景。

所以,沒有背景並沒有什麼,那就努力地創造背景吧。金錢、地位、身材、長相、學曆、家庭背景、收入多少都不應成為你創造背景的借口。幾年之後,你在工作中創造的成就都會成為你驕傲的資本,而且一無所有的你從零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收入,獲得事業和家庭上的成功要比那些靠外在背景成功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欽佩與尊敬。

不自我設限,你會做得更好

沒有背景,可以努力創造背景,隻要不自我設限,每個人都會做得更好。尤其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當別人就此止步之後,如果你還能再往前走一步,你的人生就有了新的高度,隨之也就創造了新的背景。

然而,為什麼有的人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後,很難再達到新的高度了呢?原因不是這部分不能創造新的高度,而是因為他們心裏默認了一個高度。常用這個高度暗示自己:這已經是自己最大的極限了,不可能再有所超越了。這樣的“心理高度”是人無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就是跳蚤跳得非常高,是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稱得上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接下來,他就搞一個透明的玻璃盒,上麵放一個木板,把跳蚤放在桌上不斷地拍,跳蚤跳呀跳,“嘣”的一聲,連續多次,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撞得非常頭疼。跳蚤雖然十分困惑,但它並沒有放棄,因為它的本性就是跳。隻不過變得越來越聰明,開始根據玻璃罩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經過一段時間,這些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動。

最後,心理學家用了一個接近桌麵高度的玻璃罩,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起來了,隻能是爬行。第二天,實驗者開始把玻璃罩輕輕拿掉,再拍跳蚤不跳了,變成了可憐的爬蟲。為什麼?這並非是跳蚤筋疲力盡了,而是它跳一次腦袋撞一次,在多次受挫後,認為哎呀我不行。跳一次又撞一次,覺得哎呀我沒水平。所以當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的時候,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玻璃罩已經存在於潛意識裏了,它罩在了思想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都被自己扼殺了。

後來,心理學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個酒精燈,並且點上了火。不到5分鍾,玻璃杯燒熱了,所有的跳蚤自然發揮求生本能,也不管頭是否會撞痛,全都跳了出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從心理學角度說,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都取決於:自我設限和自我暗示!

自我設限就是在自己的心裏麵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超過了自己在智力方麵、時間、精力、溝通、資源、金錢方麵的限製,便會產生“這麼多困難,我不可能做到的,也無法做到,成功機會幾乎是零”的消極想法。這種自我設限是一塊巨石、頑石,在人生及事業成長的道路上,阻礙著人們前進,使人無法實現內心真正的理想。

細細想來,這樣的情景不正是在許多人身上存在著麼?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希望過著高品質的人生,希望能改變這個社會,但為什麼有的人不能成功呢?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人不能成功隻是人為地給自己罩上了鍾罩。

大家都知道囚犯的“囚”字是怎麼寫的,一個本來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人,為什麼就失去了自由呢?我們看:因為這個人用四堵牆把自己給困住了。有時這個“不準”、那個“不行”,使人“棱角”磨圓,“鋒芒”碰平,還沒有嚐試就自認為“我不是幹那個的料”、“我根本不行”、“我肯定做不到”;或者曾經意氣風發、心比天高,經過若幹挫折和失敗後,經過屢次努力成績依舊沒有起色時,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即使外在的環境限製消失了,內心的自我設限還在,認為“我不適合”、“我就隻能做這些”之類的暗示,再也提不起精神。或者受到別人一兩次的冷嘲熱諷、歧視甚至否定,就沒有了奮發向上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就這樣,在自我設限中放棄了成功的機會和突破自我的可能,限製了潛能的發揮,最終一事無成,在無形中流入平庸之輩。

有一位青年,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在一次企業家聚會上,他很想認識那些有名的大企業家,但他認為自己是個害羞的人,並且越是規模大的社交場合,他越擔心他的表現越是如此,所以,每當他心裏燃起與人打交道的欲望時,另一種消極暗示就出現了:“不,我不能!人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我很害羞!”就這樣,他變得越來越害羞,堅信自己是個注重麵子的人,永遠突破不了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重複定律,即任何的行為和思維,隻要不斷地重複,就會得到加強。如果不斷給自己“自我設限”、“自我壓縮”、“自我貶值”等消極暗示,這些消極暗示就成了事實。

所以,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才使人失去了信心。而是一個人失去了信心,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自卑、孤僻、畏首畏尾的壞習慣,害怕承擔責任,害怕失敗,害怕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批評,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坐以待斃,才使得一些事情難以做到;所以,突破自我設限的第一步是在出現消極暗示時,立刻提醒自己,中斷消極暗示的念頭。很多時候,有些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當你做完一件事,回頭看時,其實原來很簡單。隻有讓自己行動起來,“恐懼”這堵牆才會被嚇跑。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Andy受不白之冤入獄,在獄中度過了10年。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恐懼,而是積極行動起來,用10年的時間挖了一條隧道,最後在一個雨夜,爬行了2000多米,終於成為了一個自由人。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說得很好——“恐懼使你成為囚徒,希望使你重獲自由。”你要想改變自己,首先要戰勝對現實的恐懼。

戰勝對現實的恐懼,就是勇於打破自我設限的牢籠。有一個學習成績較差大專生,畢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很不自信,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都不敢去參加招聘會,來到深圳這座大城市也是偶然,差點在深圳餓死。可能置之死地吧,最終沒想到拿出不怕死的勇氣一樣進了聯想,也做得有模有樣,直至升任銷售主管的位置。

這位大專生命運的轉變一是靠自身的勇氣,二是他上司的經曆改變了他的原有思維模式。他的上司是位女性,10多歲就去當文藝兵了,來深圳父親就隻送了她一把匕首防身,從前台幹起,全部靠自修,現在隻有28歲就做到了經理。

想想你,或許比他強多少。四級沒過不重要,掛科不重要,有那麼多人比你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為自己對得起自己。所以千萬不要膽怯和不自信,一切都沒有定局的,嚇到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在給自己打退堂鼓。

還記得所有華人的偶像李小龍嗎?下麵的詩是他最喜歡的,或許也是我們今天需要的。

《自信》

如你“認為”自己會敗,你已敗了,

如你“認為”自己不敢,你是不敢。

如你“想”贏,卻“認為”贏不了,

幾乎可以斷定你與勝利無緣。

如你“認為”自己會輸,你已輸了,

證諸寰宇我們發現,

成功始於人之“意誌”,

一切決於“心念”之間。

如你“認為”自己落後,你是如此,

你需擁有“意念”登高,

於“相信”自己之後,

方能贏得榮耀目標。

人生戰役並非總是偏向,

力量較強或速度快者,

遲早勝利將歸於他們

“自認”會贏之勇者!

每個年輕人都需要用自信激勵自己,這個階段不要太在乎世俗的看法,也不要屈從經濟的壓力,男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女人更要擦亮眼睛選擇好自己的路,敢於突破障礙,相信凡事皆有可能,不停地告訴自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心中的夢想,完成別人眼裏“辦不到”的事情。

不要讓安逸消磨了你的銳氣

也許一直以來,你都在忙碌地工作,經過幾年的積累和沉澱,終於如願以償過上了安逸閑適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無疑對人有極大的誘惑力,它就像一杯好喝的紅酒,有著五光十色的光環,但它卻是一種慢性毒藥,自然而不易發覺,卻讓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過於安逸的生活,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喪失鬥誌,消磨銳氣,沉醉其間而不知今昔是何年。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

曾經有一位被80後視為偶像的媒體人意味深長地問大家:“你們知道怎樣一生都保持激情嗎?”人們搖了搖頭,很想聽聽他的高見。沒想到他告訴人們一個簡短而震撼的答案:“激情就是每天要有快被餓死的感覺!”人們恍然大悟。是的,當人感覺寒冷、饑餓、危險的時候,會盡一切辦法解決麵前最棘手的問題,這就是緊迫感帶給人們的力量!

記得有這樣一部關於熊貓和北極熊的電視片。很久以前,北極熊和熊貓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現在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就是因為當初地球上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北極熊選擇了有“沸水”的生存環境,而熊貓選擇了條件比較優越的“溫水”環境。因此,北極熊有很強的生存能力,而大熊貓對外界危機的免疫力要差一些。

北極熊和熊貓的這種差別具體來說是這樣形成的:很久以前,一群熊很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食物充足的茂密森林裏,並在那裏繁衍後代。但是有一天,地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生存的環境受到嚴重摧毀,它們不得不尋求新的生存場所。其中有一部分熊感覺北極的環境很好,建議北上。而另一部分熊認為,北極太冷了,到了那裏不是挨餓就是挨凍,還是找一個氣候溫暖、食物豐富容易存活的地方。兩邊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它們“兵分兩路”,一路去了北極邊緣地帶,一路去了氣候溫暖的中國。

來到北極的熊在寒冷的環境中,逐漸學會了在冰冷的海水中捕捉食物。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健、生性變得更加凶猛,甚至還敢於與身體龐大的海豹進行搏鬥。它們就是現在的北極熊。

南下的那部分熊發現,盡管這裏的食物非常的豐富,但是肉食動物太多,懶得跟它們競爭食物,於是決定不再吃肉了。但是它們又發現這裏食草動物之間的競爭同樣地激烈,根本就沒辦法跟它們爭搶食物,於是它們想有沒有肉食動物不吃、草食動物也不吃的食物呢?思考了半天它們想到了改吃竹子。由於不用擔心別的動物來搶食物,所以它們變得好吃懶動。後來竹林越來越少,熊貓不能改食別的食物,生存受到威脅,能存活下來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幾乎瀕臨滅絕。

這個電視片有一種經久難忘的震撼力。在安逸和挑戰麵前人們會選擇什麼?是的,人們大都會選擇安逸,卻不知道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駐足不前了。

人生的生活方式有兩種:安逸和接受挑戰。如果現在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經過年輕時的打拚,你有著鐵飯碗的工作,雖然工作內容單一、重複,但可以領著可觀的薪水,有一個舒適的小窩、一段美滿的婚姻,你可以安逸地過一輩子;一種是衣食無憂,但工作具有挑戰性,需要你不斷吸收新知識才能去適應,你會選擇哪種?

大多數人內心深處會傾向於前者,即使口頭上多麼華麗地否定。因為每個人都害怕未知,每遇到任何無法預測的情況時,大腦便會自然而然地為它加入一些消極色彩,盡管這些消極的部分都是人們自己杜撰出來的,而去選擇那些看起來貌似保險的做法,這樣不用提心吊膽被炒魷魚,一輩子待在安逸的生活中,不願意接受生活和工作的挑戰,怕給自己帶來終身的遺憾,於是告慰自己:“我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因為我已竭盡全力”。

但是,一個人一旦習慣了現在安逸的生活是很危險的事情,它會讓人變得懶惰,會使人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便悄然消失,也會使知識結構、身體素質、職業理念漸漸退化,甚至不如人家剛畢業的大學生了,如此長期固守於已有的安全感中,就會像溫水裏的青蛙,最終失去跳躍的本能。

所以說現在有個穩定的工作,你覺得安全,其實等於在你身邊安了顆定時炸彈,等到10多年後,它會爆炸,你那時失業的痛苦與代價恐怕要比現在殘忍100倍。

所以有的人選擇了挑戰,在快節奏和極具競爭活力又極令人心焦力竭的城市闖蕩,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自己研究更快接受新知識和不同領域的知識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其糟粕、學其精華,哪怕自己經常抱怨連天。當有一天,攢夠了足夠的原始資本,可以安逸地享受生活的時候,回顧自己的曆程,肯定會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