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曾經,我們是垮掉的80後(1 / 3)

第一章曾經,我們是垮掉的80後

80後這個詞已經逐漸被人們所熟知並認知,作為一個不斷成長並且飽受爭議的群體,80後用自己的行動進行著抗爭,麵對正在崛起的90後,也展示著自己強有力的一麵。80後曾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也寫過《80後出師表》來表達自己的迷茫和無奈,但不管怎樣,80後必定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接班人,並將引領一個時代。

80後的來曆

如今,絕大部分人都對80後這個詞不陌生。如果大家上網百度關鍵詞80後,顯示結果不計其數,可見80後這個詞語已經為大眾所認可、接受,並且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當2010年的新年鍾聲響起,最小的80後也開始邁過20歲的門檻,80後集體奔三,他們的生活現狀以及未來展望更是擺在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80後不僅僅是社會輿論的焦點,他們已經拋卻了年少的輕狂和稚嫩,開始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當80後劇烈衝擊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的時候,有人提出疑問:80後這個名詞到底是怎麼得來的呢?

80後這個詞,最初隻是文壇對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首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後來逐漸被各個領域借用,成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代稱。

80後這個概念是詩壇原創的,最早在2000年7月的《詩參考》上,以“80年代出生的詩人的詩”為專欄亮相。

後來80後擴展到小說界,80後概念在文壇上開始為眾人所知曉。至於80後命名擴展到整個文壇乃至整個文化界,則應該歸功於80後詩人春樹、李傻傻等以80後為旗號製造的文壇激蕩和波振。到了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樹上了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麵,與韓寒、曾經的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等4人被認為是中國80年代後的代表,80後正式闖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之內。

80後表麵上是指在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實包含著一種文化現象,實質意義遠遠超過了80後文學的簡單字麵含義。

麵對80後的大潮洶湧,社會各界包括媒體、文學界、教育界等都紛紛將矛頭指向了80後,一場對80後的批判風暴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段時間裏,《時代》周刊將美國60年代“垮掉的一代”重新提起,與80後相提並論。《時代》稱80後另類,認為他們是國內的新激進分子,因此帶動了一大批人出來批判80後,稱80後最不敬業、過於浮躁、沒有理想,等等。

由於經曆了特殊的曆史背景,80後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留下好的印象。當時社會輿論普遍認為80後是叛逆、無責任感的一代,對其持悲觀態度,產生了很多偏見。前幾年,各種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後的現象,甚至包含攻擊性的字眼,80後被冠以“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種稱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年齡的增長,人們開始逐漸改變對“80後”的過激看法和偏見。

幾年前,很多人都說80後的人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社會,認為他們崇洋媚外,喜歡韓國肥皂劇和法國的時尚,關注來自更多國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說他們喜歡無病呻吟,習慣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尋求矯情的憂鬱和悲傷。然而,汶川這個名字,卻把80後的真正麵貌清晰地展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80後們勇敢地奔赴四川,參與到搶救和災後重建的行動中。在舉國同心抗震救災的日子裏,全國各界表現出了團結與友愛,而80後更是在國難麵前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精神麵貌,他們勇敢、善良,果敢地走進抗震救災隊伍,捐款、義賣、甚至深入最前線,所有的行為都深深地凝聚了他們對災區同胞的愛與祈禱,表達了他們對祖國深沉而熱烈的愛。

2008年,奧運聖火護衛戰中,80後年輕人作為有力的中堅力量,點燃了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愛國熱潮,充滿活力地宣傳了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積極思想。

經曆了汶川地震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80後憑借自己的出色表現得以正名。至此,國內各種媒體對80後的積極報道和正麵宣傳讓人們重新認識80後。

其實,80後從出生到逐漸長大成人,是一直站在最前端鑒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一代人,80後們在20來年的人生曆程中目睹到的是整個民族的自強不息和奮起拚搏的曆史。

80後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親身經曆了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到今天繁榮富強的全過程,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有太多物質享受卻簡單充實的美好童年時代,80後通過使用手機、上網等率先跨入中國的信息新時代,並一直站在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為2000年之後第一批彰顯個性的人群,並在跨入2010年之後,最終成為關心民族榮譽、關注國家前途、日漸成熟、有所擔當的一代人。

在眾多的80後中,姚明、易建聯、劉翔等人代表了中國年青一代的力量,彰顯著堅強、毅力和速度;李想等IT屆新秀代表了年青一代的智慧、進步和創新;李宇春、胡彥斌、周筆暢等代表了中國年青一代的樂觀、活潑、魅力和張揚;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戴誌康等代表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才華、博學、聰慧與激情。

80後是強大的,是勇往直前的,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與吸收能力是極強的,他們已經在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不斷崛起並逐漸成為中流砥柱。

70後、80後與90後

70後指的是在1970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70後比較中規中矩,秉承著中國傳統的思想。因為父輩們是被社會耽擱的一代人,經曆了10年動蕩,很多人沒有機會讀書,做事受束縛,所以70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父輩們失去的社會價值,他們渴望成功,總是希望通過努力進步來彌補上代人所沒能得到的價值體現。

80後是指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80後是迷茫的一代,他們在老一輩人的傳統教育下成長,遇到的社會變革很多,進入社會卻發現與現實格格不入。他們大多認同舊的社會價值,同時又謹慎地接受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他們在新舊思想交鋒中掙紮,在東西文化衝突中成長。迷茫成為80後的代名詞,而當他們不再迷茫之時,他們也就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了。如果說80後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第一代人,那麼70後就是伴隨著中國社會體製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隻是這代人的個性特征並不像80後一代那麼明顯而已。

80後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不夠稱心如意,思想上也很迷茫。80後普遍麵臨著就業、家庭、生活等各方麵的壓力,他們集高學曆、低就業、生存難、經驗少、實踐少、出頭難等社會現實於一身,尤其是農村出身的、無社會背景的高學曆80後,前途更是茫然。

90後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人。9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了明顯成效,他們同時也是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90後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90後普遍為獨生子女,目前大多沒有任何負擔,還處於無憂無慮的階段。由於時代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90後的思想理念與70後、80後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有著不同於前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90後的生活環境比70後和80後都優越許多,他們沒有經曆過曆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曆過大的經濟波動。因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90後隻和父母關係比較親近,親情觀相對淡薄,比之前的幾代人稍顯孤僻。同時,90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在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麵也與70後、80後有很大的差別。

在教育方麵,90後的孩子經曆了多次教育改革,雖然體驗過“減負”“素質教育”,但他們承受更多的還是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使得部分90後對學習喪失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同時,90後的家庭突破了很多傳統,父母的生活態度有了很大改變,他們主張獨立與開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業與高質量的生活,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與金錢息息相關,喜歡用錢來解決問題,不能從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勢必使他們產生叛逆的心理。同時,90後的很多家庭都有過拆散重組的現象,這樣無疑給他們帶來了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創傷,使他們變得冷漠與自私,缺乏應有的溫暖感與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