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快樂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1 / 3)

第二章快樂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學習不應成為令孩子苦不堪言的煎熬過程,而應成為使孩子接受新知識的享受過程。不少為人父母者,由於受到自身已有的不如意的求知經曆的影響,存在著對學習的不正確看法。不得不說的是,之所以出現如此的局麵,通常情況下,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注入了過多的功利因素。

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夢寐以求期望做到的,但孩子健康的成長離不開學習,當然,這裏所說的學習是指把它作為啟迪心智的過程而言的。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家教案例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之所以能夠發現被馬克思盛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三大發現”之一的進化論,得益於他對生物界進行了長期堅持不懈的觀察。

達爾文從小就喜愛觀察植物。他注意到花的顏色並不是單一的,而是五顏六色的,就試圖使用不同顏色的水澆灌以使它開出自己想要的顏色。當然,他的這種嚐試以失敗而告終,但也使他明白了花的顏色不會因為用水的顏色不同而改變,也就是說,使他對觀察到的現象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

達爾文在廣泛遊曆世界各地和數十年日積月累的觀察基礎上,完成了劃時代巨著《物種起源》。他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謙虛地說:“我能夠完成《物種起源》這部著作,不是因為我有傑出的理解能力,也不是因為我有敏銳的思維能力,而是因為我有對瞬息即逝的事物進行精細的觀察的能力。”

激發孩子求知欲最直接的方式是引導孩子觀察事物,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那麼,什麼是觀察呢?

所謂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每個人都能對事物進行觀察,所不同的是每個人對事物觀察的細致入微的程度不同。這種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的能力就是觀察力。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智力,就應該考慮如何提升孩子的觀察力。

提升孩子觀察力的途徑多種多樣,但大體上是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的:

第一,使孩子明確觀察目的。觀察目的不明確,猶如走馬觀花一樣,通常會導致一無所獲;觀察目的明確,觀察時就容易做到細致入微,觀察的效果就會較為明顯。父母不僅僅要讓孩子明確觀察的目的,而且要使孩子樹立觀察意識,知道觀察對於思考的重要性。

父母通常都會帶著孩子到動物園遊玩。不懂得如何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父母,一般是帶著孩子在動物園內到處閑逛,往往向人多的地方靠攏。而懂得如何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父母,就會在來之前先告訴孩子他們來觀察什麼,進入動物園後引導孩子尋找到被觀察物體,讓孩子由遠及近,從前後左右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獲得對該物體全方位的不同狀態下的認識。這樣,離開動物園後,前者的孩子就隻可能是瘋玩一天,後者的孩子不僅對自己的觀察所見欣喜不已,而且更重要的是觀察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升。

第二,開啟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孩子經曆過的事物不多,他對絕大多數事物都會感到陌生。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的進化史也就是人類的好奇心不斷得到滿足的曆史。換句話說,人類從不缺少好奇心。孩子對陌生事物存在好奇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明智的父母總會引導孩子開啟好奇心。

一個孩子通過對陽台上的花和臥室裏的花進行觀察,發現兩處花的葉子顏色不一樣,就向父親請教。這位父親為了讓孩子徹底明白原因,就找來碘酒做實驗。父親先將碘酒滴在從臥室裏采摘下來的葉子上,葉子沒改變顏色,然後將碘酒滴在從陽台上采摘下來的葉子上,葉子變成了藍色。

父親向孩子解釋說:“碘酒遇澱粉變藍色。從臥室裏采摘的葉子沒有變藍色,是因為葉子上沒有澱粉。從陽台上采摘的葉子變成了藍色,是因為葉子上有澱粉。那麼,為什麼從臥室裏采摘的葉子上沒有澱粉,而從陽台上采摘的葉子上有澱粉呢?這是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從陽台上采摘的葉子,受到陽光的照射,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夠產生澱粉,但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進行。這條件就是空氣、水和光照。空氣、水和光照對於植物光合作用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或缺的。這也就是在從臥室裏采摘的葉子上滴加碘酒後不變色的原因。”

這位父親通過實驗和解說,不僅使孩子得到了問題的答案,而且也使孩子眼界大開,知識大增。孩子的好奇心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增強求知欲。

第三,讓孩子在觀察中思考。知識的獲取,需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否則便難以實現。丹麥天文學家第穀耗盡大半生觀察行星,積累大量有關行星的數據,但他沒有思考這些龐雜的數據,沒能從中發現任何有價值的規律。而第穀的助手——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則不然,他在第穀去世後,對第穀積累的龐雜數據進行了嚴謹細致的思考,終於發現了行星運行的軌跡是橢圓形這一規律。

父母不能讓孩子為觀察而觀察,應該使觀察為進一步思考打下基礎。例如,父母讓孩子觀察一棵幼苗。孩子隻看到了有一棵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沒有再深入思考幼苗為什麼能夠破土而出,破土而出需要什麼條件,幼苗的繼續成長需要什麼營養,幼苗的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環境之類的問題。這時,父母要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使孩子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獲得更多的知識。

第四,向孩子說明不同的觀察方法。同種事物可以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但是不同的觀察方法觀察的結果往往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會是截然相反。觀察不同事物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但也可能隻需要使用相同的觀察方法即可。由此可見,觀察方法對於孩子正確觀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不同的觀察方法。通常使用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全麵觀察和重點觀察

全麵觀察是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對事物進行觀察,以獲得對事物盡可能全麵的認識。重點觀察是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個或某些方麵進行專門的觀察,以獲得對事物某個或某些方麵比較深入的認識。

(2)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本人親自接觸事物,對其進行觀察,可以得到比較令自己信服的信息。間接觀察是在他人直接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可以快速獲得大量信息,但有些信息不太可靠,需要進一步證實。

(3)自然觀察和買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觀察,但由於自然條件往往千變萬化,自然觀察的可重複性不太強。實驗觀察是在人工控製條件下進行的觀察,適合於觀察變化因素少的事物,通常可以重複進行。

(4)長期觀察和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在較長的時期(如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等)內對事物進行的持久觀察,主要用於觀察存在時間或變化曆時比較長的事物。短期觀察是在較短的時間(如數秒、數分鍾或者數小時等)內對事物進行的短暫觀察,主要用於觀察存在時間或變化曆時比較短的事物。

每種觀察方法在觀察事物時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劣勢。隻有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才能獲得對事物全麵的科學的認識;也隻有運用合適的觀察方法觀察事物,才能獲得想要的觀察結果。教育專家對父母的忠告

孩子的求知欲是無限的。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使其不斷得到激發,而不至於使其被埋沒,更要避免使其受限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教案例

老威特教育卡爾·威特的獨特方法是值得父母深思和借鑒的。

老威特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對小威特進行填鴨式教育,而是先喚起小威特學習的興趣,然後讓他自己主動去接受新知識,從而達到教育小威特的目的。

在小威特三四歲時,老威特就每天帶他散步一兩個小時。老威特這樣做,不隻是為了讓小威特鍛煉身體,更是為了讓小威特能夠從野外獲得更多知識。老威特一邊同小威特散步,一邊同他交談。

看到花朵時,老威特不僅會向小威特介紹花的名稱、顏色等淺層次的知識,而且還會向小威特說明花的來源、顏色變化的原因等深層次的知識。遇到昆蟲時,老威特也不僅僅局限於告訴小威特昆蟲的名字、外形等一般性的知識,而且還會向小威特解說昆蟲大家族演變、昆蟲的外形是為了適應環境才形成的等較為專業性的知識。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老威特選取自然界中生動的素材,擴大了小威特的視野,增加了小威特的知識,培養了小威特的興趣。

如果說小威特在生物方麵的知識是得益於老威特每天帶他散步時與他進行的交談的話,那麼,小威特在地理方麵的知識則是來自於老威特有目的地讓他進行的觀察思考。

老威特經常帶小威特到附近的村莊去。在小威特對附近的村莊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老威特便帶他登上村裏的一座高塔,讓他俯視周圍地理環境。在此基礎上,老威特讓小威特試著畫出周圍的地圖,並與書本上的地圖進行比較,不斷修正有誤的地方。在有目的的觀察思考下,小威特不斷獲得了有關地圖的正確概念,也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常識。

老威特在小威特提出問題時,總能夠及時地回答,並表示鼓勵。當然,老威特也不是什麼知識都懂。在老威特不能解答小威特提出的問題時,老威特總能坦誠地告訴小威特:“爸爸也不懂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查找資料找到答案吧!”隨後,老威特就會帶著小威特不辭辛苦地到圖書館查找資料,直至找到滿意的答案為止。